十項措施聯動 瀋陽市殘聯打造殘疾人民生實事升級版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2-10-14 15:17:35

  今年以來,瀋陽市殘聯持續推動“振興新突破、我要當先鋒”專項行動,圍繞殘疾人民生實事,結合全市殘疾人工作實際,找準創新點、切入點,十項措施聯動,打造殘疾人民生實事升級版,讓殘疾人生活更舒心、更安心、更美好。

  惠殘政策有突破

  殘疾人“兩項補貼”政策提標擴面。瀋陽市將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對象範圍由低保家庭中的殘疾人和低保邊緣家庭中的一、二級殘疾人,擴大到城鄉低保家庭、低保邊緣家庭中的所有殘疾人;將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對象範圍由一、二級殘疾人,擴大到三、四級智力、精神殘疾人。同時,瀋陽市將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標準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將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由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無論在受益群體覆蓋面,還是在補貼標準方面均為全省領先。

  殘疾兒童康復救助政策提標擴面。今年,瀋陽市對殘疾兒童康復訓練、手術、輔助器具等的補助標準、救助年齡範圍、服務年限進行了提標擴面,在原有0-10歲基礎上,將11-14歲聽力、肢體重度殘疾兒童納入救助範圍,手術補助標準由一次性最高限額1.2萬元提高到每年度每人單項病種1.8萬元,訓練補助由每年度每人0.3-1.5萬元提高到1.8-2.4萬元,救助標準均高於國家、省規定標準。

  特殊殘疾人居家服務全覆蓋。瀋陽市殘聯積極探索殘疾人居家服務新模式,會同相關部門制發《瀋陽市農村困難重度智力、精神殘疾人“以獎代補”居家服務工作指導方案》,在全省率先實現了農村建檔立卡已脫貧重度智力、精神殘疾人居家服務全覆蓋,切實解決了農村特殊困難殘疾人個性化幫扶供給不充分和易返貧致貧風險等問題。

  就業服務再創新

  開展殘疾人互聯網有聲主播創新項目,打造小項目大效益的殘疾人就業“微工場”,培育殘疾人互聯網就業行銷師……瀋陽市殘聯持續探索殘疾人就業服務新模式。立足新業態音頻就業領域發展特點,市殘聯以“互聯網+”“文化+”“服務+”為依託,探索殘疾人音頻主播項目可持續運作和發展的路徑和方法,通過挖掘好聲音,由專業導師進行免費培訓等,幫助殘疾人在就業增收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幸福感和獲得感。殘疾人參與錄製的《奇妙科技館》等廣播劇已在學習強國、喜馬拉雅等平臺播出。截至目前,此項目已累計培訓百餘名殘疾人,30余名殘疾人實現靈活就業。

  瀋陽市殘聯將“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理念與殘疾人“社區”就業、“身邊”就業、“家門口”就業有機結合,以殘疾人居住較為集中的社區、陽光家園為依託,建立殘疾人就業“微工場”,實現殘疾人不出家門“微增收”。目前,“微工場”已承接非遺植物扎染、出口節日挂件等訂單項目,幫扶殘疾人家庭創業增收。

  瀋陽市殘聯持續深化“互聯網+殘疾人就業”新模式,著力培育殘疾人互聯網就業行銷師,建立以殘疾人及殘疾人家屬或志願者參加的殘疾人直播小組,構建本地特色産業鏈,開闢殘疾人就業增收新模式。目前,瀋陽市殘疾人直播人才庫已簽約40人,成功孵化“腦癱雙胞胎奶奶”“勇敢的魏小徵”等多個殘疾人主播賬號,幫扶殘疾人創業累計增收超過10萬元。

  精神力量“愛”匯聚

  瀋陽市殘聯在瀋陽廣播電視臺開設“有愛無礙”手語新聞節目,在全省創造性地採用聽力殘疾人擔任手語主持。節目內容涉及瀋陽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新成就、惠殘助殘的政策解讀以及殘疾人朋友特別關注的康復訓練指導等,為廣大聽力、言語障礙人士提供新聞資訊服務。

  瀋陽市殘聯對黨員幹部參與疫情防控實施檔案化管理,將疫情防控一線作為考察、識別、引導、凝聚黨員幹部的戰場、考場,對黨員幹部參與疫情防控建立“一人一檔”,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黨員幹部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感人故事,進一步激勵黨員幹部在戰“疫”大考中挺身而出、擔當作為,也為科學調配力量,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個性幫扶更精準

  瀋陽市設立“有愛無礙”專項救助資金,幫扶各類別殘疾人解決因疫情、災害性天氣等特殊原因遇到的困難。特別是在助力鄉村振興工作中,瀋陽市在全省率先實現社會資金連續五年滾動扶持已脫貧殘疾人創業增收,連續三年扶持293戶已脫貧殘疾人開展家庭養殖項目。

  此外,瀋陽市殘聯還探索社會助殘新模式,發揮殘聯組織“聯”的作用,引導社會助殘組織和志願者踐行“兩鄰”理念,開展“我是對門兒”雙向選擇助殘幫扶行動和殘疾人“微實事”關愛行動,著力逐步解決殘疾人生産生活中普惠性政策難以覆蓋的日常化、涉及特需急需剛需的困難事項。目前全市已組成幫扶“對門兒”2.9萬餘對,向殘疾人提供代買代繳、打掃衛生、陪同出行、心理慰藉等幫助,已服務近6.2萬人次。(文 袁媛)

編輯:王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