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作出“五個示範” 當好振興表率
來源:遼寧日報  |  2022-10-21 10:06:09

瀋陽:作出“五個示範” 當好振興表率_fororder_1

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現代化廠房鱗次櫛比。 供圖 瀋陽市委宣傳部

瀋陽:作出“五個示範” 當好振興表率_fororder_2

  東軟醫療智慧生産車間。 供圖 瀋陽市委宣傳部

瀋陽:作出“五個示範” 當好振興表率_fororder_3

沈鼓集團數字化車間。遼寧日報記者 金曉玲 攝

瀋陽:作出“五個示範” 當好振興表率_fororder_4

新松公司的蛇形臂機器人。遼寧日報記者 楊靖岫 攝

  在改造升級“老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引育壯大新動能,綠色低碳發展,“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上為全省作出“五個示範”,是瀋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擔當省會之責,在奮力開創遼寧振興發展新局面中走在前列、當好表率的題中之義和重要支撐。

  遼寧振興首先是工業振興。瀋陽紮實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加快推動製造業向數字化、綠色化、服務化、高端化轉型,加快發展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積體電路、航空、生物醫藥及醫療裝備、機器人、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産業及網絡信息安全、5G基礎設施及應用、人工智能、智慧終端製造、智慧感測器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壯大規模,完善鏈條,著力提高頭部企業本地配套率、科技創新成果本地産業化率、科技型企業增長率。今年1月至8月,瀋陽“老字號”産業鏈逐步企穩回升,“新字號”産業鏈逆勢快速增長,預計産值增長10.9%。

  以引育壯大新動能為重點,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振興,瀋陽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力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推動“創新瀋陽”品牌建設,堅持創新生態、創新平臺、創新人才“三位一體”推進,打造體系完備、活力迸發、國內一流的創新生態圈,構建聚焦産業、梯次分佈、能力卓越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吸引各方英才向瀋陽集聚。在科技部發佈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中,瀋陽創新能力排名第20位,是全國15個創新策源地之一。

  讓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真正成為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和自覺行動,瀋陽堅持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生態保護、環境建設、生産製造、城市發展、人民生活等各個方面,持續推進産業、能源、交通運輸等結構調整優化,積極穩妥開展碳達峰行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決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的高品質發展道路,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瀋陽。

  與此同時,瀋陽深入推進“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以數據共享為核心、簡政便民為切入點,運用數字化理念、智慧化技術,全力推動權力職能、業務流程、技術支撐優化再造,全面打造“辦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競爭力強、生態宜居”的營商環境。累計優化調整395項政府職能,1233項材料實現“只提交一次”或免於提交,建設上線316個服務場景,企業群眾辦事便利度大幅提升。

  牢牢牽住“一網統管”這一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準的“牛鼻子”,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以數據賦能為驅動,以場景建設為抓手,不斷加強政府系統數字化、智慧化供給。去年以來,圍繞就醫、停車、出遊、惠企服務、應急、城管、交通、生態環境、養老、疫情防控10個領域,謀劃建設了51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一網統管”應用場景。

  為全省作出“五個示範”,瀋陽義不容辭、責無旁貸。以制定發佈“一中心、五示範”行動計劃為新的起點,進一步明晰主攻方向、實踐路徑、具體舉措和階段性目標。全市黨員幹部幹字為先、實字托底、只爭朝夕,把謀劃變成行動、把行動化為成果。900萬瀋陽人正以“舍我其誰”的使命感、“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篤行實幹,奮勇爭先,不斷開創振興發展新局面,努力形成對國家重大戰略強有力支撐,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遼寧篇章貢獻力量。

  解讀“五個示範”

  改造升級“老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

  力爭2025年進入國家先進製造業百強市20強

  目標

  到2025年,“老字號”“新字號”規模以上産值分別達4290億元、4080億元,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營收達1800億元、力爭實現2000億元,進入國家先進製造業百強市20強。

  瀋陽市提出,圍繞在改造升級“老字號”上作出示範,要打造更多體現中國速度、中國水準的“瀋陽製造”品牌;圍繞在培育壯大“新字號”上作出示範,建設全省新興産業策源地。

  《瀋陽市改造升級“老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為全省作出示範的行動計劃(試行)》明確,“老字號”以數字賦能為牽引,加快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向高端智慧綠色融合發展;“新字號”以創新驅動為牽引,加快新興産業做大做強,培育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同時,發揮産業帶動作用,促進瀋陽現代化都市圈資源優化整合、産業鏈深度協同。到2025年,“老字號”“新字號”規模以上産值分別達4290億元和4080億元,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營收達1800億元,力爭實現2000億元,進入國家先進製造業百強市20強。

  在此基礎上,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了改造升級“老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為全省作出示範的實踐路徑。

  圍繞改造升級“老字號”,提出“推進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加快傳統製造業數字化賦能、增強産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建設産業生態體系、淘汰落後産能”五方面工作;並確定到2023年,汽車及零部件(不含新能源汽車)、通用機械裝備、石化重礦軌道交通及專用裝備、機床及功能部件、電力裝備産業鏈産值分別達到2880億元、366億元、310億元、65億元和270億元。

  聚焦培育壯大“新字號”,提出“實施創新驅動、加快數字賦能、強化強鏈補鏈、培育産業生態”四方面工作;並確定到2023年,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積體電路、航空、生物醫藥及醫療裝備、機器人、新材料、節能環保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鏈産值分別達到320億元、60億元、720億元、320億元、140億元、270億元、245億元和1470億元。

  圍繞行動計劃,瀋陽市“清單化”梳理列出了136個改造升級“老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重點項目,涵蓋了擴大産業規模、實施技術改造、促進轉型升級、加快數字賦能等重點領域。

  堅持“三位一體”推進 引育壯大新動能

  目標

  到2025年,將在重點産業領域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生態明顯優化,創新平臺支撐産業發展的能力大幅提升,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技創新引領高品質發展成效顯著,為瀋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遼寧省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瀋陽市引育壯大新動能為全省作出示範行動計劃》提出,堅持創新生態、創新平臺、創新人才“三位一體”推進,著力引育壯大以“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的新動能;在培育産業發展新動能、不斷優化創新生態、持續做強創新平臺、積極引育創新人才4個方面為全省作出示範,具體推進14項具體任務——

  推進産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圍繞高端裝備等重點産業,強化技術攻關、發展創新産品、建設創新平臺。到2025年,攻克産業關鍵核心技術100項,新增重大創新産品150項。

  提升科技型企業增長率。完善科技型企業培育政策體系,加快培育科技領軍企業。到2025年,每年入庫培育企業3000家以上。

  提升科技創新成果本地産業化率。深度發掘科技成果,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壯大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強化成果轉化服務。到2025年,全市科技評估師達到300名,每年發佈成果1000項。

  建立多層次科技投入體系。發揮市財政科技資金引導作用,完善科技投融資體系。到2025年,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天使、創投基金達10支以上,6家以上科技型企業實現上市。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深化項目形成機制和管理模式改革,加強科研誠信制度建設。到2025年,科技領域的全面創新改革持續深化,為全省作出示範。

  優化科創空間佈局。高標準建設渾南科技城、沈北科教融合園,推進3個國家級開發區晉位升級,高水準建設37個科創組團。到2025年,“一城一園三區多組團”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地、新動能培育主陣地、創新生態示範區、高品質發展先導區。

  加強科技交流合作。建立瀋陽現代化都市圈協同創新體系,強化國內外的科技交流合作。到2025年,開展各類科技交流活動60場以上,瀋陽科技條件平臺成為都市圈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核心樞紐。

  加強知識産權保護運用。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計劃,發揮專利導航作用,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力度。到2025年,瀋陽成為全國知識産權強市。

  建設技術創新平臺。組建國家級創新平臺,加快建設遼寧材料實驗室、遼寧遼河實驗室,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到2025年,超大型深部工程災害物理模擬設施投入使用。

  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加快建設瀋陽産業技術研究院,提升20個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效能。到2025年,建設企業聯合創新中心20家,全市技術轉移機構達到100家。

  建設企業孵化平臺。建設專業化、特色化“雙創”載體,提升“雙創”孵化能力。到2025年,全市各類“雙創”載體達到300家,創建專業化“雙創”載體15家。

  加強高層次人才引育。加大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引育力度,實施人才團隊帶土移植。到2025年,全市新增科技領軍人才100人、帶土移植團隊100個。

  加大青年人才培育力度。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育體系,搭建人才成長平臺。到2025年,培養青年科技拔尖人才500人,服務基層的科技特派團100個。

  完善人才發展環境。擴大用人單位人才認定自主權,深化科技人才評價改革。到2025年,形成以創新價值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實現年均7.5萬套(間)人才住房保障能力。

  踐行“雙碳”戰略 加快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目標

  到2025年,主導産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內先進水準,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5%,清潔能源消費佔比達到37%以上,全面引領瀋陽現代化都市圈生産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實現東北地區能源産出率居首和能源消費結構最優,打造東北綠色低碳發展先導區和綠色能源發展示範基地。

  《瀋陽市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為全省作出示範行動計劃》明確,以“雙碳”戰略目標為引領,在綠色低碳發展上為全省作出六方面示範。

  作好高品質碳達峰表率,在碳達峰碳中和推進上為全省作出行動示範。強化頂層設計,編制碳達峰總體方案、分領域專項方案及支撐保障方案,構建“1+10”政策體系,重點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探索開展區域碳達峰試點、碳中和生態示範區等試點建設,確保2030年前高品質實現碳達峰。

  樹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標杆,在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上為全省作出轉型示範。加強煤炭替代與清潔高效利用,建設國家清潔取暖城市。加快新能源開發利用,推進已納入全省建設計劃的210萬千瓦風電項目建成達産。以能耗“雙控”和非化石能源目標制度為引領,穩步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裝機佔比達到50%以上。

  樹立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標杆,在産業結構優化上為全省作出升級示範。推動“上雲用數賦智”,依託10個頭部企業配套園區、20個重點特色工業園區,全面建設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製造體系。加快戰略性新興産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推動IC裝備、航空5個優勢産業納入國家戰略新興産業集群工程。到2025年,綠色製造名單數量達到200個。

  樹立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標杆,在提升城鄉生態品質上為全省作出引領示範。堅持生産、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全面推動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抓好水系連通等重大工程,打造生態廊道,發展綠色建築體系,建設口袋公園,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促進城市留白留璞增綠。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築中綠色建築佔比達到100%。

  樹立交通運輸綠色低碳發展標杆,在城市出行服務體系建設上為全省作出融合示範。高標準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高效率推進瀋陽現代化都市圈交通一體化,高品質構建綠色宜行城市交通網絡。到2025年,綠色出行比例提高到75%以上,城市公交、市區計程車清潔能源比例達到100%。

  樹立生態環境治理保護標杆,在生態環境品質提升上為全省作出攻堅示範。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堅持治山、治水、治城一體推進。建設“無廢城市”,建立減污降碳協同管理機制,推動重點區域、重要領域、關鍵指標實現新突破,促進瀋陽現代化都市圈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到2025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5%以上。

  “一網通辦”再提速

  企業群眾有事更好辦更快辦

  目標

  到今年底,80%申請材料實現“只提交一次”或免於提交,“一件事一次辦”場景數突破1000個;2023年底前,90%申請材料在市、區範圍“只提交一次”或免於提交,改革效能延伸至都市圈範圍;2025年底前,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均等化全面實現,“都市圈通辦”實現全覆蓋,“一網通辦”躍居全國領先水準。

  《瀋陽市全面推進“一網通辦”為全省作出示範行動計劃(試行)》聚焦職能調整、數源對接、場景上線、平臺支撐、監督管理5個方面,明確30項具體改革任務。

  強化職能優化調整,在實現政務服務規範化上作示範。針對靜默事項較多、部門職能交叉、事項類型不準等問題,制定8項具體任務,以數字化變革倒逼政府內部職能優化調整,按照“騰、合、放、轉、調”等方式,對政務服務事項、政府審批流程進行整體優化,大幅降低行政成本,提升審批效率,減少申請人跑動。

  強化數源匯聚治理,在實現政務服務標準化上作示範。圍繞申請人反復提交材料的核心問題,共制定8項具體任務。歸集政府部門核發、申請人自備、第三方機構出具3種類型材料,以一人(企)一檔方式面向企業、群眾提供服務。按照“一數一源”原則,對數據採集、存儲、加工等全生命週期進行標準化、規範化治理,提升數據精準供給能力。

  強化場景應用上線,在實現政務服務便利化上作示範。針對企業群眾辦事過程中“不會報”“不好報”“批復慢”等堵點問題,共制定7項具體任務。豐富各類政務服務前端服務內容,以智慧化、數字化技術推動服務形式迭代升級,依據事項特徵和辦理頻次,強化線上政務服務精準化、智慧化水準,建設“智慧辦”“秒批秒辦”等七類服務場景,提升企業群眾辦事便利度。

  強化平臺能力支撐,在實現政務服務智慧化上作示範。針對平臺智慧化工具較少、支撐能力不足等短板,共制定4項具體任務。完成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升級改造,引入行業前沿技術,優化頁面交互邏輯、橫向整合服務應用、夯實底層能力支撐,整體提升系統可用度,滿足改革推進需求。

  強化監督管理考核,在實現政務服務制度化上作示範。制定3項具體任務,建立基於標準規範的考核評估體系,健全考核評估內容,做好改革任務實時監管、調度,以管促新、以管促優,推動服務效能不斷提升。

  “一網統管”再升級

  破解群眾“急難愁盼”和城市治理痛點

  目標

  到今年底,“一網統管”建設實現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在設施建設、數據治理、感知處置、功能集聚、協同指揮、慧城惠民6個方面為全省作出示範;到2023年底,基礎設施、中樞平臺、行業應用等各項指標達到全國前列,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城”。

  “一網統管”被視作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準的“牛鼻子”工作,是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突破口。圍繞全省示範、東北領先、國內一流的工作總目標,旨在以數字化支撐破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和城市治理痛點難點,瀋陽市立足區域實際,借鑒全國先進經驗,制定了《瀋陽市全面推進“一網統管”為全省作出示範行動計劃》。行動計劃圍繞基礎設施、系統融合、物聯感知、安全防護、數據共享、應用場景等方面設定了22項標誌性指標,提出6個方面的工作任務。

  夯實底座:完善雲底座,優化政務網,建設“兩地三中心”,數字底座支撐能力邁入全國前列。

  優化中樞:歸集數據資源,優化數據中樞,提升數據應用,中樞系統覆蓋能力達到國內領先。

  建設平臺:完善視頻融合平臺,建設物聯感知平臺,優化安全防護平臺,物聯感知和安全防護能力達到東北領先。

  融合系統:開展政務系統融合整治,實施移動門戶融合統一,實現政務網站集群管理,為全省共性應用集約建設提供樣板。

  更新設施:建設數字城市運行管理中心、數字管理移動駕駛艙,建成東北地區功能最完備的科學決策和指揮調度總樞紐。

  拓展場景:優化“好政策”“好停車”“好遊玩”“好就醫”“舒心就業”“幸福教育”“品質養老”“城市精細化管理”“疫情防控大數據”等標誌性應用場景,打造基層治理、信訪大數據、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智慧生態”“智慧交通”“智慧市場監管”“數字法治”等創新性應用場景,實現城市“全域智治”,數字化水準比超國內先進城市。(遼寧日報記者 金曉玲)

編輯:黃非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