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向世界展示老工業基地背後的千年曆史形象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2-12-26 18:19:13

  紅山文化、三燕文化、遼金文化、清前文化、抗戰文化……遼寧有著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風格多元,魅力獨特。近年來,遼寧著力保護、傳承、利用歷史文化遺産,彰顯遼寧文化特色,盤活用好文物資源,提升博物館服務能力與水準,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歷史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歷史的血脈。以朝陽牛河梁遺址為代表的紅山文化,標誌著遼河流域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一起開啟了璀璨的中華文明;三燕文化,對南北朝時期北方各民族的分合産生了重大影響;遼金文化,腹心之地就在遼寧;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就發祥于遼寧,遺存至今的文物是當年曆史的見證……

  遼寧省博物館、瀋陽市博物館、旅順博物館、遼陽市冮官窯博物館、朝陽牛河梁遺址博物館……透過省內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人們可以“一眼千年”,感受遼寧悠長文脈經久不衰的魅力。

  遼寧近年來更是著力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利用科研機構多、人才聚集的優勢,加快推進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發揮全省博物館“集聚效應”,形成區域博物館合力,塑造遼寧特色文化品牌,讓海內外遊客感受到遼寧的歷史傳承與文化魅力。

  如何守護、傳承好文化記憶,打造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産深度融合的全新文化生態?遼寧有著自己的思考,除了搭建“館中窺寶”的平臺,還為傳承非遺技藝搭建了平臺,採取“非遺+劇場”“非遺+記錄”“非遺+文物”“非遺+芭蕾”等傳承方式,賡續地域文化基因,讓非遺真正“活起來”,實現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

  遼寧是非遺文化大省。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自然資源,孕育了遼寧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從傳承悠久的古漁雁民間故事到曲韻悠長的遼寧鼓樂,從歡喜熱鬧的海城高蹺、撫順地秧歌到特色鮮明的朝鮮族農樂舞、東北大鼓,從“指尖上的藝術”剪紙、滿族刺繡到岫岩玉雕、核雕……遼寧已擁有76項國家級非遺和218項省級非遺。

  那些再尋常不過的泥巴和紙、針和線,甚至糖、麵粉這樣的食物,到了非遺傳承人手中都會被注入靈魂,塑造成立意獨特、雅俗共賞的藝術品;那些被寄予著美好生活嚮往和豐收期望的少數民族生活儀式,在遼沈大地上傳承、發展;甚至在人們的菜肴中,藏著千百年來遼寧人的味覺密碼……

  隨著非遺保護的全面加強和提升,遼寧非遺也逐漸走出國門,走向更大的平臺和舞臺,彰顯獨特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承載中華文化基因的重要載體,遼寧著力推進全省博物館建設,持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創新傳播、交流形式,讓更多人領略遼寧老工業基地“硬核”形象背後傳承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向世界展示有國寶、有歷史、有文化的遼寧形象。(文 黃非)

編輯:王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