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糧倉”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 | 對話黑吉遼農業專家:用農業科技煮香“中國飯”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3-03-12 20:15:15

  開欄語:倉廩實,天下安。東北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生産基地和商品糧輸出基地,近年來,在端牢“中國飯碗”上下足了功夫,既發揮了“壓艙石”的作用,也不斷創新培育新品種,用農業科技煮香“中國飯”。

  近日,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吉林頻道、遼寧頻道共同策劃推出“‘東北糧倉’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系列報道,邀請三省的基層代表、農業專家為東北農業發展建真言、獻良策,為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貢獻力量。

  國際在線報道:東北連年豐收的背後,是黑土地上新科技日益涌現,協作鏈層出不窮,新農人意氣風發,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那麼,如何採取有效措施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如何實現多措並舉提升寒地水稻生物育種能力?如何充分發揮科技在糧食生産中的支撐作用?針對這些問題,來自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的農業專家分享了各自的觀點。

  張艷:用養結合 持續為糧食生産提供保障

“東北糧倉”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 | 對話黑吉遼農業專家:用農業科技煮香“中國飯”_fororder_圖片1

張艷 受訪者供圖

  黑土地是最肥沃的耕作土壤之一,但其開墾初期“投入少産出多”的現象導致人們誤以為黑土地可以在無保護的狀態下持續穩定地生産糧食。針對黑土地的保護利用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鐵嶺市農業科學院土壤所所長、研究員張艷表示,黑土地是一個生命體,需要不斷進行培育,實行用養結合才能持續地為糧食生産提供保障。在這方面,遼寧已經探索出適宜不同區域土壤類型的技術模式,為黑土地保護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徑。

  遼寧省是我國13個糧食主産區之一,光熱資源相對豐富、耕地較為集中、農業機械化水準較高,是開展黑土地保護可持續利用的優勢區域。依靠科技支撐,不斷探索工程與生物、農機與農藝、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模式,遼寧目前已經探索出“旱作區玉米-大豆輪作黑土保育技術模式”“水田區黑土保育技術模式”“旱田區秸稈還田深耕深松培肥技術模式”“平原水田區保水保肥技術模式”4套技術模式,並通過不斷加強黑土地保護,用養結合、綠色循環,長效豐産的遼寧黑土地保護技術體系初步形成,遼寧走出了一條開發與保護並舉的黑土地治本之路。

  “鐵嶺昌圖縣作為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試點縣,在採取一系列黑土地保護核心技術模式後,試點項目區累計多年有機質提高10%以上,化肥投入畝減施15%以上,土壤蓄水保墑穩産能力顯著增強。”張艷稱,黑土地地力恢復提升,農産品提質增效,推動了東北由傳統農業向智慧型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實現了黑土地永續利用。

  魏健:發揮科技優勢 支撐糧食增産

魏健 受訪者供圖

  糧食生産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2022年吉林省糧食産量達到816.16億斤,是東北三省唯一增産省份,比2021年增産8.32億斤,居全國第五位,單産列糧食主産省第一位。“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科技在糧食生産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國家萬人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吉林省長髮農業集團創始人、博士生導師魏健説道。

  2021年至2022年,吉林松原大豆繁育基地使用智慧農業技術,獲得了畝産268公斤/畝的高産紀錄。魏健認為,長遠來看,糧食生産要依靠技術。保糧食安全,也必須要在技術服務、技術創新上下足功夫。只有通過科技引領和示範,才能種好田、保豐收。

  廣泛開展産學研合作,繁育大豆良種也為糧食增産打下了良好基礎。五年多來,吉林省長髮農業集團與中科院、吉林省農科院、吉林農大開展科技合作,以大豆育種為主攻方向,完成國家及省重大科研項目12項,通過轉化落地,主推一系列大豆高産技術,為大豆擴種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持,強化了農業科技創新保障體系建設。培育的吉農74、吉農75已經成為吉林省大豆生産主導品種,在全省大面積種植和推廣。

  聶守軍:優化“種業晶片” 實現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聶守軍 受訪者供圖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鍵。我國寒地稻區主要集中在黑龍江省,粳稻種植面積近6000萬畝,佔全國粳稻總面積的45%,是國家最重要的優質稻穀生産基地。黑龍江省作為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肩負著實現糧食綜合産能1600億斤以上的重任。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農科院綏化分院黨委委員、副院長聶守軍建議,將“提升寒地水稻生物育種能力”納入種業振興行動長期支持項目,以優異種質資源和現有優良水稻品種為基礎材料,利用創建的寒地生物育種技術體系,聚合水稻優異功能基因,實現育種後代優異性狀的集成與累加,選育出兼具優質、高産、抗病、抗倒、耐冷、耐鹽鹼、生態適應性強的優良品種,並通過新品種的轉化、推廣帶動總産提升。

  優化“種業晶片”的同時,他還建議,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在保持現有種植面積的基礎上,通過實現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賦能寒地水稻增産增效,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供長期的科技支撐。(文 楊薇 于靈爽 王勝男)

編輯:黃非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