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山綠水之間,來一次説走就走的旅行;打開手機直播,看斑海豹在遼東灣灘塗上曬太陽;跟隨攝影愛好者蹲點守候,和丹頂鶴、黑嘴鷗等珍稀動物美麗邂逅……與自然相親,盡享綠色生態之美,如今已經成為遼寧人愜意生活的生動注腳。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遼寧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品質發展之路,以高水準保護促進高品質發展,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美麗遼寧建設取得新進展,全面振興的綠色底色越發濃厚,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污染防治攻堅,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持久戰。對於工業大省遼寧來説,曾經的粗放型生産方式一度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痛定思痛,轉變發展方式,成為必然之選。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遼寧省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減污治污成效日益彰顯。
藍天白雲變多了。説起近年來最大的環境改善,空氣品質絕對可排第一。週末出遊,藍天白雲已成拍照發朋友圈的標配。抓源頭,從淘汰燃煤小鍋爐、淘汰老舊車輛、嚴控秸稈露天焚燒,到緊盯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重點領域應對重污染天氣,再到跨市域、省域的聯防聯控,可謂招招抓要害。抓企業,“十四五”以來,遼寧省推動實施重點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累計完成重點項目954個,實際投資達280.34億元。真金白銀的投入換來了實實在在的成效。數據最有説服力:2023年,全省PM2.5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改善17.9%;優良天數比例達86.5%,比2020年改善2.9個百分點。
綠水繞城碧帶鑲。工業、城市生活、農業“三源齊控”,溯源控污、截污納管、面源治理、生態修復“四箭齊發”,“一河一策”精準治污,萬餘排污口建檔監測,讓一條條黑臭河流逐步變清,全省水生態品質逐步提升。2023年,全省國考斷面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85.3%,比2020年改善10.9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水質斷面。縣級及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持續穩定達標。遼河流域綜合治理不斷推進,曾經遭受污染的母親河遼河實現華麗“蝶變”,達到良好水質。
“凈土”“無廢”金不換。“十四五”以來,遼寧省有效管控耕地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強化源頭防治,建立土壤污染防治重點監管單位名錄,紮實開展化工園區和在産企業地下水污染修復管控試點,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農村環境整治,土壤安全“防護網”不斷織牢。瀋陽、大連、盤錦加快推進國家“無廢城市”重點項目建設,營口、阜新、鞍山臺安縣等10地開展省級“無廢城市”建設。工廠變公園,礦坑變賽道,生産、生活、生態一體融合,處處生機盎然。
生態安全屏障築得牢。堅決扛起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政治責任,遼寧省持續加大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監督力度。地處科爾沁沙地南部的彰武縣,曾是遼寧省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風沙危險帶和主要的沙塵發源地。70多年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一代代奮鬥者創造了沙地變林海的綠色奇跡。生態立市、生態立區、生態立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遼寧落地生根。盤錦市大洼區、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等10個地區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命名,丹東鳳城市大梨樹村、朝陽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等5個地區成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大伙房水庫入選國家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綠色發展步伐更加堅定。遼寧省不斷健全制度體系,以“綠色尺規”指導各地綠色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先後制定修訂環境保護條例等20余部地方性法規,紮實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開展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建立生態文明目標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讓江河、湖泊、森林和草原有了專屬守護者,為美麗遼寧建設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記者感言
堅決不要帶污染的GDP,這背後是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75年實踐證明,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並不矛盾。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
守護好家鄉的山山水水,這份綠色發展的時代答卷,寫在青山綠水間,更印刻在百姓心中。從污染攻堅到綠色轉型,從“光碟行動”到垃圾分類,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低碳生活方式正在成為社會新風尚。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鞏固提升綠色發展優勢,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新貢獻,未來的歲月裏,遼寧綠色發展的腳步必將更加鏗鏘有力。(記者 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