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表彰決定,電視片《大漠初心——彰武治沙群英紀事》榮獲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該片曾于2023年11月27日至11月28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CCTV-9)首播,引發全國收視熱潮。獲獎消息傳來,彰武治沙的故事和精神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
彰武縣隸屬於阜新市,位於遼寧省西北部、內蒙古科爾沁沙地南部,是典型生態脆弱區、國家一級生態敏感帶,是遼寧省沙化最嚴重的地區。新中國成立前,全縣96%的土地面積屬於沙區,被稱為遼寧的“風口”和“沙窩子”。
新中國成立後,以全國第一個固沙造林科研機構為標誌和載體,一代代彰武人民科學治沙70年,以黨旗引領、科技支撐、全民參與、接力奮鬥的姿態,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創造出沙地變林海的奇跡。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員幹部群眾傳承與弘揚治沙精神,走上了一條綠色高品質發展之路,硬是把昔日的“重災區”變成“三北”綠色長城的重點區,變成遼寧中部城市群乃至京津冀的“擋沙墻”“碳匯庫”。
永不退縮:一場半個多世紀的“阻擊戰”
早在1949年春天,在剛剛獲得解放的遼西省彰武縣第五區杏山村,村民王殿臣就在黨組織的支持下帶領村民栽下了新中國第一片防沙林。
1953年,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一路走來的共産黨人劉斌,舉家搬到了“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的章古臺,任遼西省固沙造林試驗站第一任主任,開啟了他26年的固沙造林生涯。以劉斌為代表的第一代彰武治沙人,帶著共和國防沙治沙的決心使命,打響了一場持續數十年、扼住科爾沁沙地南侵的“阻擊戰”。他們探索出“以灌木固沙為主、機械沙障為輔、前擋後拉、順風推進、分批治理”的綜合治沙方法,填補了我國灌木治沙史的空白。
改革開放後,彰武防沙治沙工作迎來又一個新高潮,在固沙造林基礎上,研究探索林果草多種複合的風沙地現代農業模式,為全國同類地區發展綠色經濟提供了成功經驗。彰武大地又先後涌現出“治沙書記”董福財、自發造林的老黨員侯貴、以馬為伴堅守山林近40年的護林員李東魁、攻克“一蟲一病”保住千萬畝樟子松的原固沙所所長宋曉東等一大批治沙英模。
矢志不移:打響新時代科學治沙“攻堅戰”
進入新時代,彰武治沙也跨進了歷史新階段,打響了新時代科學治沙的“攻堅戰”。
彰武縣委、縣政府探索出“4+2+2”的科學治沙新模式,由此,全縣的砂工業、沙農業、沙文旅、沙健康蓬勃發展,走上了一條生態、生産、生活“三生融合”“綠富同興”的綠色高品質發展新路。以樹擋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鎖沙等防風治沙方法,通過土壤修復、光伏發電、糧食生産及産業發展“五位一體”的總體方針,創新打造光伏治沙模式,構建“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板間種植”的農牧交錯帶生態治理體系。
2項改良、2項保護——推動“以肥改沙”和“以調減沙”;加強“以養退沙”和“依法治沙”。
如今,彰武全縣的沙化土地佔比已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96%降至36.56%,平均風速由上世紀50年代的3.4米/秒降至1.9米/秒,揚沙天氣由1953年的43天減少到近10年的平均5天;糧食産量由不足2億斤增至20億斤以上。
眾志成城:堅決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
以彰武縣北部9個鄉鎮為重點,打造長171千米的省級科爾沁沙地南緣系統治理示範帶;以草原生態恢復示範區為中心,打造直線距離約40公里長、5公里寬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示範區;在完成1.8萬畝稻田濕地基礎上,實施柳河彰武縣段綜合治理工程(一期),同步推進幸福河湖産業帶建設和兩岸城市配套開發,最終實現“留住水、含住沙、保良田、護生態”的治理目標,打造柳河沿河沙地綜合治理示範區;堅持“因地制宜、見縫插綠、因缺設防”總原則,按照“修、建、找”的工作思路,打造全域農田防護林網。
截至目前,科爾沁沙地“殲滅戰”首戰告捷。全縣已跨年度完成沙化土地治理63.959萬畝(佔199.66萬畝沙化土地面積的32%)。其中,沙化林草地治理24.559萬畝,沙化耕地治理39.4萬畝。
今天的彰武,正在打好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路上砥礪奮進。明天的彰武,必將再創新時代科學治沙的新奇跡!(文 史國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