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瀋陽市渾河站東街道在遼寧省率先成立首支街道物業糾紛人民調解員隊伍,創新性地從社區、物業和居民中選拔培養調解員,實現轄區全覆蓋。
這一舉措有效應對了鄰裡及業主與物業間頻發的矛盾糾紛,提升了解決效率,並搭建了各方利益訴求的調解平臺,促進了鄰裡和諧與社區融合。
面對社區網格員調解任務繁重的現狀,渾河站東街道積極探索“網格+調解”模式,每個網格配備一名調解員,形成快速響應機制。這不僅加強了社區與居民的聯繫,還確保了問題的及時發現與處理。例如,在樾檀山社區,針對居民打球影響周邊休息的問題,調解員與物業溝通後,將物業閒置房間改造為老年人活動室,既滿足了居民活動需求,又解決了噪音擾民問題,贏得了居民的廣泛好評。
臨波路社區則通過調解員的努力,開設了居民期盼已久的養老食堂,並解決了小區綠化不足、停車難等實際問題。這些舉措體現了調解員隊伍急居民之所急、想居民之所想的宗旨,有效促進了社區氛圍的和諧與鄰裡關係的融洽。
人民調解員專題培訓會 供圖 渾南區委宣傳部
為進一步提升調解員的專業素養和服務能力,渾河站東街道積極組織引導居民黨員、退休職工等加入調解員隊伍,人數從153名增至219名,並配備公益律師增強公信力。街道還開展專項培訓,吸引66名居民參加,培訓內容包括專業法律知識和實戰演練。
培訓中,“物業糾紛人民調解工作室”名譽主任楊樹林詳細解讀了《物業糾紛人民調解使用手冊》,強調了調解員在調解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傳授了依法調解矛盾、防止問題擴大的方法。通過“以案釋法”的形式,調解員們學習了相關法律法規與調解技巧,紛紛表示培訓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指導性。
居民楊大姐作為新加入的調解員,深感自己有了依靠和信心。她表示,自己平時就熱心助人,但面對高樓大廈中的陌生鄰居和鄰裡糾紛,常感到力不從心。加入調解員隊伍後,她願意繼續發揮熱心腸的優勢,為本小區的居民服務,努力化解矛盾糾紛。
渾河站東街道的這一創新舉措不僅有效緩解了社區矛盾,還促進了居民之間的交流與理解。通過不斷完善調解機制和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渾河站東街道正努力構建有愛、有善、有暖、有伴的幸福家園。(文 馬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