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一院中醫專家:清明陽氣生發、清氣上行 易出現血壓高和頭暈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4-01 16:21:09

  清明,既是節氣,也為節日。天空潔凈明朗,是為“清”;大地萬物甦醒,是為“明”。農諺有曰:“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過後也是春耕大忙的時令。

  近期,瀋陽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師從國家級名老中醫田維柱教授的王婧瑤近期接診了不少因為脾氣大、血壓控制不佳、頭暈前來就診的患者,出現這種原因就是因為春天陽氣生發,清氣上行,春季雨水較多,濕氣較重,因此容易出現血壓高、頭暈等症狀。結合多年的臨床工作經驗和春天的特點,王婧瑤分享了清明時節的養生要點,幫助人們順應天時、調養身心。

  為什麼清明要注重養生?王婧瑤解釋道:“清明節氣萬物呈現出較大的活力,氣溫回升,陽氣漸長,帶動體內清氣上行,逐漸開始肅清一冬積累的濁氣,身體也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而發生改變,養生保健尤為重要。”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看,清明養生主要聚焦在調達肝氣、祛除濕氣這兩個關鍵方面。

  穴位養生是通過刺激特定穴位,調節身體機能。清明時節,太衝穴和公孫穴是養生的重要穴位。太衝穴位於足背,在第1、第2跖骨之間,跖骨結合部前方的凹陷處,仔細觸摸還能感受到動脈的搏動;公孫穴位於內腳背,在第一跖趾關節近端的赤白肉際處。太衝穴與公孫穴相互配合,能使肝氣得舒、脾氣得健,維持身體的氣血平衡。日常閒暇時,不妨用手指輕輕按壓這兩個穴位,每次按壓3-5分鐘,以穴位處産生酸脹感為宜。  

  飲食是養生的重要環節,清明時節的飲食有諸多講究。此時應慎食“發物”,如海鮮、羊肉、公雞,還有雞頭、鴨頭、雞脖、鴨脖以及白酒等,這些食物可能誘發舊病宿疾或過敏性疾病,所以要儘量少吃或不吃。

  與此同時,可以適當多食用一些有助於健脾祛濕和補血養肝的食物。例如山藥、薏米、赤小豆、玉米等,它們能幫助身體排出濕氣,增強脾胃功能;紅棗、枸杞子、豆製品、雞鴨魚肉等,具有補血養肝的功效,能讓肝臟在這個季節得到更好的滋養。

  清明時節氣候宜人,非常適合運動。不同類型的運動,有著不同的養生效果。

  健走、慢跑是不錯的選擇,在運動過程中且走且跑且停、時快時慢,這種快慢相間的運動方式不僅可以穩定情緒、消除疲勞,還能改善心肺功能,增強身體耐力。春遊賞花、放風箏、踢足球等活動將動與靜完美結合,既能鍛鍊身體,又能放鬆心情。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氣血操等養生運動,動作舒緩,注重呼吸與動作的配合,可強健人體的精氣神,對中老年朋友更為適宜,有助於增強體質,預防疾病。

  清明養生,重在順應自然。王婧瑤建議人們通過合理飲食、穴位按摩、適度運動和情緒調節,讓身體與春季的氣候和諧共處。(文 楊薇)

編輯:王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