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潮涌,汽笛長鳴。日前,從仁川始發航行而來的“東方明珠8號”國際班輪緩緩駛入丹東港6號泊位,在大連海關所屬大東港海關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旅客們步入旅檢大廳。這條暫停5年之久的中韓海上客運航線正式重啟。
丹東港“仁川-丹東”客貨航線起始於1998年,是東北東部腹地與韓國人文交流的對外窗口,也是丹東文旅外向型發展的重要依託。丹東港集團國際客運公司經理崔作軍説:“年初我們接到運營企業關於丹東港客貨班輪復航申請後,第一時間啟動了監管場所優化工作。儘管海關前期已為我們梳理了全套政策文件,但部分專業條款的實操轉化仍存在理解障礙。”
對此,大連海關所屬大東港海關在深入調研中“問診開方”,摸排並全面解決制約港口、企業發展的難題,變“被動受理”為“主動服務”,全力做好復航準備工作。“接到企業訴求後,我們立即組建由衛生檢疫、場所管理專家構成的青年突擊隊駐場辦公,將政策宣講會搬到施工現場,把法規條文轉化為企業看得懂的操作指南。指導企業對5個現場作業區域進行科學劃分,完善進出境旅客衛生檢疫流程,確保旅檢通道建設品質安全穩定。”大連海關所屬大東港海關旅檢科青年關員馮雨琦介紹説。
在配齊“硬設施”的基礎上,大東港海關積極複製推廣“智慧海關”創新成果,打造流程機制再優化的“軟環境”。通過試點應用“智慧電訊檢疫”項目,打破傳統登臨檢疫“面對面”監管的空間和時間限制,使用5G遠程視頻系統對船舶開展“雲端體檢”,大大壓縮了船舶待檢和登臨作業時長,讓沉睡多年的“老班輪”一經甦醒就感受“時代變了”。
“我們運用‘可攜式遠程測溫流調儀’‘頭戴式智慧監控儀’‘移動作業終端’等智慧化設備進行監管,船方在進港期間即可配合海關完成遠程體溫檢測、流行病學調查以及船艙衛生巡查等工作,節約了人力作業成本,每班次可降低等待檢疫作業時長2小時。”大東港海關船管科譚小勇介紹説。
同時,在旅客通關環節,大東港海關秉承順勢監管、無感通關的工作理念,進境環節疊加釋放“先期機檢+集成申報”業務改革措施,應用紅外測溫儀、健康申報自助驗核一體機、CT機、核輻射探測門、智慧審圖等科技設備,加強禁限物品和重點人群監管,打造安全高效的通關環境。同時,針對“五一”假期出入境高峰,該關建立24小時預約通關制度,定制“一航班一方案”通關策略,推行“海關+安檢”機制實現進出境旅客“一次過檢”,完善申報、口岸檢查、通關放行等關鍵環節的工作流程,預計可壓縮監管時長20%。
丹東國際航運有限公司經理劉俊峰感慨:“海關的智慧監管讓我們的班輪在船舶靠港過程中就完成了船舶檢疫作業,實現了船舶到港和旅客下船‘無縫銜接’,打造出旅客出行的‘快捷通道’。”
此次重新復航的“東方明珠8號”經過3年改造,客運滿載容量相較于停航前增加了一倍,通航時長比以往的貨運班輪減少10余個小時,讓丹東本地鮮活水産品得以重新搭上“快捷出海”的專輪。“五一”假期,“東方明珠8號”艙位預定達1000人次,5月進出境旅客數量將達7000人次,港口集裝箱貨運量預計提升50%。(文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