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瀋陽市民政系統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向瀋陽市民交出了一份有溫度的民生答卷。
建立健全民政制度體系,築牢法治根基。瀋陽市民政系統以依法行政為原則,通過“建章立制”,推動地方立法與政策制定。五年來,起草了《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城市社區建設促進條例》《志願服務條例》等3件地方性法規,修改1件殯葬領域政府規章,制定10余件行政規範性文件和440余件政策性文件,並完成200余件合法性審核,形成了“制度設計—動態優化—執行監督”的閉環機制,為民生保障與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法治基礎。
42億元救助資金,惠及超22萬困難群體。瀋陽市民政系統常態化開展“傾情解憂暖心”行動,每年走訪排查困難群體超20萬人次。全市年均為近8萬低保、特困、孤兒等特殊困難群眾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動態監測22萬低收入人口。同時,年均實施臨時救助8600人次,累計保障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4300余人次,救助流浪乞討人員1.87萬人次,殘疾人兩項補貼每年惠及超11萬人,五年累計發放各類救助資金42億元。此外,瀋陽還獲批13個國家級試點(示範),包括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和救助管理區域性中心試點等。福利彩票銷售也成績斐然,五年累計銷售95.82億元,籌集福彩公益金28.92億元,有力地支持了民生兜底保障和社會福利事業。
社會組織增長36.8%,激發治理活力。全市登記社會組織數量增長至5600余家,較2019年增長36.8%,備案基層社會組織總數超2.5萬家。登記認定慈善組織達128家,累計捐贈款物價值5.1億元。瀋陽市民政系統深入踐行“兩鄰”理念,通過深化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建設、優化城鄉社區治理體系,推動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事業高品質發展。全市1.5萬名社區工作者堅守崗位,彰顯了民政擔當。
1145個養老設施,織密服務網絡。瀋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養老服務體系連續三年獲省政府督查激勵支持,《瀋陽市多元化多層次品質養老社區培育制度》榮獲遼寧省制度性創新成果二等獎。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達到1145個,培育995個品質養老社區和835個村屯養老點。全市建成224個老年助餐點,數量位居全省第一。嵌入式養老服務綜合體達到200個,“一刻鐘”養老服務圈功能日益完善。養老機構從2019年的241家增加到278家,機構養老床位達3.92萬張,其中189家為星級養老機構。
推行全民普惠殯葬服務,海葬補貼提至2100元。殯葬領域整治行動取得成效,推行全民普惠的基本殯葬服務費用減免政策,海葬骨灰補貼標準提高至2100元/盒。婚姻登記實現“全市通辦”“跨省通辦”,皇姑區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通過評估驗收,工作成果在全國推廣。街道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全市共減少街道33個,精減比例達22.8%。紮實開展“鄉村著名行動”,設立近3000塊鄉村特色地名標誌,安裝1.9萬塊鄉村門戶牌,提升了地名服務水準。
111億元資金助力民政事業發展。各級民政部門通過開展主題教育,完成多項職責轉隸與劃入,提升了幹部職工的擔當意識。全市民政服務機構和設施增加至7866個,民政事業資金支出超111億元,落地項目89個,展現了民政事業的蓬勃發展。
未來五年,瀋陽市民政局將兜住兜準兜牢基本民生底線,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優化養老服務供給格局,聚焦提升為民服務效能,促進社會組織和慈善事業發展,促進全市民政事業高品質發展。(文 馬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