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改以來,中興商業在方大集團“黨建為魂”企業文化的強力引領下,將黨建工作深度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企業的創新優勢、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有力保障了企業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實現了黨的組織和工作在企業經營發展中的全覆蓋與高效能。
在紮實推動主責主業實現高品質發展、經營業績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中興商業緊隨方大集團的腳步,積極投身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精準對接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的幫扶需求,充分發揮企業資源稟賦與市場優勢,在産業扶持、就業促進等多領域傾注力量,探索建立可持續的幫扶模式,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民營企業的責任擔當與赤誠情懷。
黨建引領:在攻堅一線築牢戰鬥堡壘
鄉村振興工作組初入東鄉,面對的是重重困難。但“黨組織建在哪,戰鬥堡壘就築在哪”,中興商業黨委迅速將臨時黨支部建在鄉村振興車間,一批優秀黨員主動投身鄉村事業,宋利浩便是其中之一。鄉村振興工廠建設初期,語言不通、招工困難,他和同事們挨家挨戶走訪,用真誠和耐心引導村民轉變思想觀念,鼓勵他們憑藉勤勞的雙手實現脫貧致富。
張凝輝也是鄉村振興工作組的首批成員之一,他深入山區,全面掌握每個貧困戶的詳細情況,為建檔立卡工作提供了準確依據。他積極宣傳扶貧政策,激發群眾的脫貧主動性。在産業開發方面,他參與確定洋芋深加工項目,在粉條銷售遇阻時,與同事們深入市場,成功打開銷售局面。面對就業扶貧任務,他和同事們四處奔波,成功談成多個合作項目,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産業破局:從“輸血救濟”到“造血再生”的質變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基。中興商業立足東鄉資源稟賦,確立了洋芋深加工的發展策略,構建起“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全産業鏈發展模式,推動東鄉産業從“輸血救濟”向“造血再生”轉變。
全忠薯業粉條加工廠的建設,成為産業振興的關鍵舉措。項目啟動時,東鄉縣尚無規模化食品加工企業。中興商業引入國內先進的自動化粉條生産線,同時注重保留傳統工藝精髓。宋利浩帶隊赴臨洮縣學習制粉技藝,將百年傳統手法與現代生産流程巧妙結合,推出兼具口感與品質的“東鄉粉條”。面對高原地區晾曬難題,他創新性地提出“錯位加高晾曬桿”方案,破解了雨季生産瓶頸。産品生産出來後,銷售成為關鍵,宋利浩又組建專項行銷團隊,開啟“掃街式”推銷,用堅持和努力為“東鄉粉條”打開了市場。
在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示範帶領下,鄉村振興工作組資深成員黃劍姝克服高原反應,一週內就完成了公司的銀行開戶及稅務登記工作,通過“手把手”教學與“情景化”演示,確保百餘名工人掌握銀行卡申領與使用技能。工作中,她系統梳理成本核算流程,建立全流程成本監控機制,推動原料採購、能耗管控等環節降本。經其努力,企業財務體系實現規範化,生産效率顯著提升。
人才賦能:鍛造帶不走的鄉村振興隊伍
在東鄉縣産業扶貧實踐中,中興商業通過“技術+就業”雙輪驅動模式,構建起從技能培訓到穩定就業的完整産業鏈條,推動本土人才孵化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在東鄉縣大樹鄉南陽洼村的扶貧車間裏,當地婦女馬林紅還記得項目啟動時的冷清——最初只有四五名婦女報名。當她將工資條和實實在在的收入展示給村民後,越來越多的姐妹加入了進來。如今,這裡的訂單充足,曾經的觀望變成了踴躍參與。
34歲的閔麥乃曾是全職主婦,如今她在臨夏州回味齋食品有限公司工作,每月收入超過2600元,且隨著技能提升,工資還在增長。同樣蛻變的還有馬阿西果,這個曾經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東鄉族婦女,經過培訓後成為西域行服飾有限公司的熟練工,月收入達到5000元。車間裏像她們這樣的女工還有很多,她們不再需要外出務工,在家門口就能獲得穩定收入。
産業扶貧的深層價值在於打破貧困代際傳遞。從家庭主婦到産業工人,這種角色轉變不僅重構了家庭經濟結構,更重塑了鄉村社會認知。
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中興商業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使命與擔當,以“黨建紅”引領“産業興”,為東鄉縣的脫貧致富注入了強大動力,也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樣本,彰顯企業社會責任與價值追求。中興商業將繼續在方大集團“黨建為魂”企業文化的引領下,深入踐行企業責任,為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貢獻更多力量。(文 楊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