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關愛行動“七彩假期”志願服務團——遼寧大學歷史學部“史韻新聲”志願服務隊在瀋陽市沈北新區清水社區和蒲雅社區悄然播撒下文化的種子。志願者們用“可觸摸的歷史+可互動的實踐”,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在年輕生命中自然萌發。
遼寧大學歷史學部“史韻新聲”志願服務隊走進社區
“皮影戲臺小天地”打破了傳統觀看者的被動。孩子們先觀看《三打白骨精》經典片段,再為半成品皮影道具上色,最後用竹籤操控皮影表演創意經典劇情。在“孫悟空大戰病毒”的創意裏,孩子們體悟到非遺技藝並非塵封的標本,而是能與當下對話的活態語言,非遺與文學經典儼然成了一場“可玩的文化記憶”。
孩子們體驗非遺技藝
孩子們體驗非遺技藝
民族服飾繪畫課上,志願者以56個民族服飾圖鑒為藍本,引導小朋友們仔細觀察服飾的獨特紋樣與色彩奧秘。進入創作環節,兩個社區200多名小朋友分組展開奇思妙想:他們或用畫筆勾勒出心中“最美民族服飾”,或巧手揉捏彩泥,將服飾的立體造型、華麗飾品和繁複紋樣生動呈現。從平面的色彩描繪到立體的指尖塑形,孩子們共同描繪出一幅絢麗多彩、團結交融的中華文化畫卷。
民族服飾繪畫課
志願者們還聚焦剪紙藝術,通過PPT演示與實物展示,詳細講解了剪紙的起源、工具使用技巧及單色剪紙、彩色剪紙等不同類別的特點。孩子們被精美的剪紙作品吸引,紛紛發出驚嘆聲,課堂互動熱烈。理論講解後,志願者播放了剪紙教學視頻,重點示範“福”字與金魚的裁剪步驟。實踐環節,孩子們動手嘗試剪紙,一張張形態各異的“福”字與金魚逐漸成形,孩子們拿著各自的作品,成就感滿滿。
小朋友動手嘗試剪紙
旁觀活動的家長感慨道:“這比看手機有意思多啦!”道破了體驗式文化教育的深層魅力。社區工作者也點讚:“活動既有文化味又接地氣,孩子們從‘被動接受者’變成了‘主動創造者’。”
活動現場
文化興則國運興,少年強則民族強。當一幅幅稚拙卻充滿生命力的皮影在幕布後舞動,當一件件承載著民族智慧的服飾造型在掌中誕生,當一張張凝聚著祝福與祈願的剪紙在紅紙上綻放,今日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的這顆文化自覺的種子,伴隨著他們的成長與探索,必將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下一步,遼寧大學歷史學部“史韻新聲”志願服務隊將繼續深耕社區沃土,以此次“七彩假期”的成功實踐為起點,不斷探索傳統文化教育的創新路徑。(文/翟翟 羅佳妮 都美溪 圖/張伯揚 劉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