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人保”到“愛心攤”:瀋陽社會救助升級,既解急難更暖民心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7-14 16:42:05

  國際在線遼寧頻道消息(記者 張琪):在瀋陽市沈北新區虎石臺街道團結社區,清晨的陽光灑在一個名為“愛心大果子”的攤位上。攤主畢淑艷動作麻利地翻動著油鍋中的面坯,金黃酥脆的大果子香氣四溢。誰能想到,這位笑容滿面的母親曾因丈夫早逝、大女兒腦癱、二女兒病逝,生活無望而瀕臨崩潰。

  命運多舛,單親母親獨扛生活重擔

  畢淑艷,一位普通的母親,2014年舉家從朝陽縣搬遷至瀋陽市沈北新區,本想著在這座城市裏開始新的生活,卻不料命運對她開了一個又一個殘酷的玩笑。丈夫岳志會因肝硬化離世,留下她和兩個女兒相依為命。長女岳瑩先天性腦癱,沒有戶口,生活不能自理;二女兒岳陽又在花季之年因突發腦出血去世,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了畢淑艷一個人肩上。

從“單人保”到“愛心攤” 瀋陽社會救助不僅“救急難”,更解“心頭暖”_fororder_張琪加急1

畢淑艷接受媒體採訪 攝影 張琪

  “那時候我真的覺得天塌了,整個人都絕望了。”畢淑艷回憶起從前,眼中閃爍著淚光,“我一個人帶著腦癱孩子,家裏沒有一個頂梁柱,那種滋味誰也不知道。”

  轉機始於2022年,團結社區網格員在日常網格排查走訪中了解到畢淑艷家的情況後,第一時間將情況上報給社區黨委。團結社區黨委書記梁德寶立即啟動“黨建引領+多方聯動”救助機制,讓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庭重獲新生。

從“單人保”到“愛心攤” 瀋陽社會救助不僅“救急難”,更解“心頭暖”_fororder_張琪加急2

沈北新區虎石臺街道團結社區幹事王錚(左)探望岳瑩 攝影 王江寧

  社會救助,多方聯動點亮希望之光

  大女兒岳瑩沒有戶口這件事,一直是畢淑艷的一個心病。她之前諮詢為長女落戶的操作流程,只因沒有能力拿3000元的親子鑒定費用,落戶的事遲遲不能辦理。親子鑒定費用擋不住落戶的腳步,社區黨員募捐3020元,托起了一個腦癱女孩的“身份之光”,讓岳瑩終於擁有了姓名。

從“單人保”到“愛心攤” 瀋陽社會救助不僅“救急難”,更解“心頭暖”_fororder_張琪加急3

社區黨員為岳瑩募捐3020元親子鑒定費用 供圖 虎石臺街道團結社區

  作為一名先天性腦癱患者,岳瑩符合“單人保”政策條件。在社區和相關部門的努力下,成功幫其申請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單人保以及殘疾人護理補貼。​

  “瀋陽市的低保標準逐年提升,2023年低保戶的標準是793元,2024年提高到821元,今年又繼續提升到850元,又漲了29元錢。”沈北新區虎石臺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欣欣介紹道,“雖然對於有能力的人來説,這29元錢可能不算什麼,但對於像岳瑩這樣的群體來説,最起碼一日三餐有了保障。”

  五年來,瀋陽市連續提高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標準,累計發放救助資金42億元。從“單人保”到“服務清單閉環”,瀋陽社會救助編織了一張“民生安全網”,為像畢淑艷這樣的家庭兜底。

  自立自強,以愛反哺傳遞社會溫情

  社會救助體系絕非只停留在“給錢給物”的物質層面,它更滲透于救助服務的每一個細微環節,正從單一物質類救助向“物質+服務”綜合救助模式轉變,從傳統的“輸血式”救助向“造血式”幫扶轉變。了解到畢淑艷有炸大果子的手藝後,街道和社區立即行動起來,為她協調解決了攤位租金問題。從店舖裝修到牌匾設計安裝,再到原材料採買……在多方努力下,“畢大姐愛心大果子攤”在虎石臺早市正式開業。

從“單人保”到“愛心攤” 瀋陽社會救助不僅“救急難”,更解“心頭暖”_fororder_張琪加急5

畢大姐愛心大果子攤開業 供圖 虎石臺街道團結社區

  “我真的沒想到,自己還能有這樣的機會。如果沒有大家幫助,我和孩子真不知道該怎麼活下去。”畢淑艷含淚表示,“感謝街道和社區的幫助,讓我能夠憑藉自己的雙手改善生活。”

  如今,她通過攤位實現自立,更以贈送大果子的方式回饋社會。營業當天,她“以愛反哺”,將炸制的500根大果子贈予社區77戶低保家庭。

  從“保障基本生存”到“賦能尊嚴生活”,瀋陽社會救助正在為低保家庭重新定義幸福的模樣。

  如今,畢淑艷的大果子攤已經成為虎石臺早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編輯:黃非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