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瀋陽和睦路小學教育集團的“明月幾時有”詩詞綜合素質大賽落下帷幕。童聲剛落,學生們已用行動詮釋詩詞的生命力——當“清明時節雨紛紛”化作水彩畫中的江南煙雨,當“爆竹聲中一歲除”變成剪紙窗花上的年味符號,古詩詞正以可觸可感的方式重塑文化認知。
詩詞探秘 供圖 和睦路小學教育集團
“睦·雅”課程作為和睦路小學教育集團“和睦”課程四維矩陣的重要分支,將培養學生人文底蘊作為重要目標,該課程中的詩詞應用呈現出三重實效。
認知具象化。通過“二十四節氣詩詞地圖”項目,學生們用溫度計記錄“白露垂珠”的物候變化,用尺規測量“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地理跨度,將抽象詩意轉化為具象認知。
節氣課程 供圖 和睦路小學教育集團
實踐轉化力。在“詩詞工坊”中,學生用陶土塑造“大漠孤煙直”的塞北雄渾,讓經典詩句成為跨學科實踐的創意引擎。
手工坊 供圖 和睦路小學教育集團
情感共鳴度。當學生們在重陽節為長輩朗誦“遍插茱萸少一人”時,傳統孝道不再是文字符號,而是化作擁抱的溫度與祝福的卡片,實現文化基因的代際傳遞。
這種文化的全場景浸潤模式,正是新時代少年精神家園的建構密碼——讓文化自信隨著平仄起伏的韻律,在血脈中生長出根系,在靈魂裏綻放成花。(文 蘇慶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