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水養育幾代人,股股清泉要惜珍。用水章程眾人定,鄉親鄰裡記在心……”初秋午後,文化廣場上傳來陣陣鄉音。四位村民一字排開,正動情朗誦著自編的《灌溉井護井謠》。這首歌謠,不僅唱響了文藝匯演,更唱進了每個村民的心裏——唱的是井,暖的是心,聚的是人情。
這幾年,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小新立屯村悄悄變了樣。村黨支部握緊黨建引領這把“金鑰匙”,真正讓村民站上鄉村治理“C位”。村規民約不再紙上談兵,積分管理激活了全村熱情,網格服務潤入日常——一條“共治共建共享”的路,越走越實在、越走越溫暖。
村規民約——“咱自個兒定的,咱就得認!”
“惜資源,愛公物,村道路,大家護……”這段朗朗上口的《村規民約》,不是幹部寫在文件裏的條條框框,而是村民們炕頭上你一句、我一句“嘮”出來的實在話。村黨支部書記劉玉民笑著説:“會沒少開,話沒少説,一條條全是大夥的主意。既然定了,就要作數!”
今年開春,村裏對45眼灌溉井進行了徹底整修。其中8眼井的井房因年久傾斜、存在安全隱患,被果斷拆除。剩下的37個則被粉刷一新,整齊亮堂地矗立在田間地頭。村民們看在眼裏,踏實在心裏。村規民約中那句“惜資源,愛公物”,也隨著這次改造,真正落到了每個人的心坎上。8名網格員和4名村幹部主動擔起日常巡查維護的職責,村民們也自覺呵護這些“大家的産業”,哪怕是幹活時濺上點泥星子,都會隨手抹乾凈。用大夥兒的話説,“規矩是咱一塊兒定的,井現在又安全又漂亮,咱得更上心!”如今,主動維護灌溉井、愛護公共設施,早已不需專門提醒,成了小新立屯人自然而然的習慣。
村規中提倡的“紅白事,簡易辦”也不是一句空話。村民季大哥家兒子訂婚,雙方家庭一合計,沒有大擺酒席,更沒有攀比排場,就是兩家人湊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了頓飯,讓至親們認識認識。“以前覺得不大操大辦就沒面子,現在村規這麼定了,大家都這麼辦,反而覺得特別輕鬆,省心省力還不丟份兒!”兩家人都對這種做法豎起大拇指。
一紙約定,幾番共商,喚醒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從婚喪簡辦到公共衛生,這些由村民自己定下的規矩,不僅減輕了大家的負擔,更逐步形成了長效的自我約束機制,為鄉村治理築牢了最堅實的根基。
積分管理——“拾掇好自家,還能換東西!”
宋春艷這陣子走路都帶風——她家房前屋後乾乾淨淨,她還主動清理花壇雜草,一下子攢夠了積分,從“積分超市”換回一袋鹽和一瓶醋。“誰想到拾掇自家、幫點小忙,還能領獎!”她看著滿架的生活用品,笑得眼睛瞇成縫。“現在左鄰右舍都比誰積分多,比什麼都來勁!”
村裏出臺的《積分制管理實施細則》,清清楚楚列了14項能積分的行為:義務勞動+2分,調解矛盾+2分,敬老愛幼+2……每月網格員上門登記,積分記進每戶的“存摺”,季度能兌換,年終還有評優。
“積分不是最終目的,關鍵是讓村民有獲得感、有面子,願意參與村裏的事。”劉玉民説。自積分制實行以來,村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顯著提高,好人好事、志願服務明顯多了起來,家家庭院都比著賽的乾淨整潔。
小小積分,記錄的是善行義舉,激發的是參與熱情。它把文明善行變得可衡量、可兌換,改變了以往“幹部幹、群眾看”的局面,讓村民在共建共享中收穫實實在在的成就感。
治理入微——“村裏想的,都是咱們盼的”
秋陽和暖,幾位村民拎著水桶,有説有笑地在凈化水機前排隊。“這水甜吶,跟買的沒兩樣!”白大媽一摸冰涼的水機,笑得眼角漾出了皺紋。
村裏給每個屯都配了臺“幸福水機”。從選點到安裝,老黨員、村民代表全程盯著。“城裏人喝純凈水得花錢,咱們拐個彎就能免費接上!”村民們心懷感激,還自發輪流打掃維護,“村裏為咱們想得週到,咱也得好好愛惜。”
更貼心的是,全村731戶被劃成8個網格,每個網格配一名女網格員。她們被村民親切地稱為“八姐妹”。80歲的周桂蘭老人不太會用手機,網格員劉妍上門幫她完成高齡認證;村民家裏的牲畜有跑出去的,網格員都出門幫著找尋;兩家村民地頭鬧糾紛,她們帶把卷尺幾句暖心話,就能化干戈為玉帛……
一樁樁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卻像一股股暖流,匯成了整個村的溫度。從“各掃門前雪”到“共護一村潔”,從“辦事難”到“心相通”,小新立屯村用最樸實的智慧告訴我們,鄉村治理的真諦,就藏在日常的柴米油鹽中。
村容煥新——“路修到家門口,心也亮堂了!”
從2021年起,村裏就協調多方資源,分批改造土路,一段一段啃“硬骨頭”,如今走進小新立屯,平坦寬敞的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戶。
垃圾處理方面,村裏推行“五指分類法”:能變賣的變賣,能燃燒的燃燒,能漚肥的漚肥,能填坑掩埋的掩埋,不能處理的暫存後統一回收。保潔員會定期開著三輪車,沿著固定路線收取垃圾。“以前土路坑洼,雨天一腳泥,柴火垛旁塑膠袋刮得像小旗子。”村民劉平望著整潔的村道,“現在心裏敞亮,垃圾都自覺裝袋,等保潔員來收。”
從泥濘土路到水泥大道,從雜亂到整潔,村容之變不僅是面貌更新,更是村民生活習慣與精神風貌的整體提升。基礎設施的改善直接帶來了生活品質的提高,而環境的持續美化又反過來促進了村民文明習慣的養成。
文化紮根——“唱的是咱們自己的日子!”
夕陽把文化廣場的影子拉得老長,伴隨著歡快的音樂,一群身著鮮艷服裝的村民翩翩起舞,周圍觀眾掌聲不斷。
這支成立了11年的小劇團,如今已有30多名成員,年齡最大的78歲,最小的56歲。農忙時各幹各的活,農閒時團長劉輝就組織大家排節目。她們自編自演的舞蹈、小品、評劇不僅在村裏演出,還走進附近敬老院,為老人送去歡樂。
74歲的宋桂英是小劇團的“臺柱子”。她和女兒、外孫同住,家庭和睦。加入劇團後,她身體更硬朗了,朋友也多了。她和團員們一起把村容整治、鄰裡和諧等內容編進節目,用百姓語言傳遞文明新風。小劇團名氣越來越大,還登上了阜新市春晚。“我們不圖掙錢,就圖個樂呵,也讓更多人看到咱農村人的精氣神!”劉輝話語中滿是自豪。
一支鄉村小劇團,不僅是文化娛樂的載體,更是文明傳播的舞臺。村民通過自編自演的節目,把村規民約、好人好事融入歌舞笑聲中,潛移默化地改變鄉風民俗,讓文明種子在鄉村沃土中生根發芽。
未來可期——“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如今的小新立屯村,環境美了,日子甜了,人心也更齊了。村里正計劃借助本地資源發展特色産業,讓鄉親們的腰包更鼓、生活更好。
“得鞏固好治理成果,讓大夥得更多實惠。鄉村振興急不得,得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幹!”劉玉民語氣堅定。
從一首護井謠唱出共建心聲,到一張積分卡記錄善行義舉;從一支小劇團演繹文明新風,到一條水泥路通抵家家戶戶;從一個網格服務萬家燈火,到一口清泉滋潤百姓心田——這裡沒有轟轟烈烈的“大手筆”,卻有著細水長流的“治理溫度”。
小新立屯村的故事告訴我們,鄉村振興不需要華而不實的口號,而是要立足村民需求,把一件件小事做好,在一個個細節上用功。這種紮根泥土、貼近民心的治理智慧,正讓這個遼西小村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文 史國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