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報案,當天就拿到了保險公司的出險通知書,核賠8萬元!這下修路可有底氣了!”9月18日,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蜘蛛山鎮交通聯絡員馬千里難掩激動地説。無獨有偶,阜新縣紅帽子鎮黨委書記海濱陽也在為農村道路“上保險”點讚:“材料一齊,預計16萬元賠付款3個工作日內就能到賬。路能及時修,秋收一點都耽誤不了。”
馬千里和海濱陽所説的保險,是今年阜新市探索開展的農村道路災毀保險。這是目前全省覆蓋面最廣、保障範圍最全的農村道路災毀保險,旨在通過市場化手段,為農村道路提供更加全面和及時的風險保障。
四通八達的農村道路,是鄉村振興的“毛細血管”。然而,這些道路點多、線長、面廣,不少路段地處地質複雜區域,極易遭遇災毀。尤其是村內道路,大多存在“重建輕養”的問題,不少道路在建成後,因缺乏必要的維護和保養,出現路面破損等情況,影響村民出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
“阜新縣縣域面積全省第一,很多農村道路位於山區丘陵地帶,幾經風吹日曬、雨水沖刷,再缺乏專業養護,道路很容易處於‘帶病’工作狀態。”阜新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孫艷華表示,一到汛期,雨水裹挾泥沙而下,讓原本就已脆弱的農村道路“很受傷”。
“農村道路災毀保險的引入,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通過保險機制為農村道路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確保道路在受損後能夠及時得到修復。”阜新市交通運輸事務服務中心副主任師維説。
為了實現農村道路“有路必養、養必到位”,延長道路使用壽命,今年7月,阜新市政府出臺了《阜新市健全農村道路管理養護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首次對村內道路責任落實、資金保障做出了明確要求,確保村內道路有人管、有錢管。同時明確提出要創新農村公路發展投融資機制,鼓勵保險資金通過購買地方政府一般債券方式依法依規參與農村公路發展,探索開展農村公路災毀保險。
地域廣、水毀多、需求較大的阜新縣先行先試。截至9月18日,已有17個鄉鎮開展農村道路災毀保險工作,投保的農村道路總里程達到了1261.6公里,覆蓋多個易發生水毀的路段,包括路面、橋梁、涵洞、過水路面等。投保總額163.3萬元,總賠付上限高達約10.9億元。
治“大病”,也醫“小傷”。保險還將日常清理淤泥、沙土等影響通行的工作納入保障範圍,極大提升了農村道路日常維護的及時性。
目前,農村道路災毀保險機制正在阜新市全面推廣,將通過擴大保險覆蓋、優化理賠流程,讓更多農村道路的管養工作實現常態化、精細化,真正實現“小損及時修、大損快速復”,為鄉村交通的順暢和農民的出行安全提供堅實保障。(記者:李越、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