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這位聽障患者三天來持續咳嗽且症狀加重,夜間常覺胸悶,無發熱現象。她兩年前曾有哮喘發作,此前無藥物過敏史……”11月12日上午,在瀋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內科診室,聽障患者張女士比劃著胸悶、反復咳嗽的動作,手語翻譯員王虹隨即向醫生同步“轉述”。在王虹的協助下,張女士順利完成就診。

手語翻譯員王虹(中)幫助醫生詢問患者病情 攝影 黃非
手語導醫,正是瀋陽市殘聯手語工作站近期“上新”的服務項目——在已有政務翻譯、導遊服務基礎上,新增導醫服務內容,並在瀋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瀋陽市肛腸醫院、瀋陽市中醫院同步設立手語導醫服務工作站。這不僅讓聽障群體的就醫告別“溝通壁壘”,更以無障礙服務的精準落地,為瀋陽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包容性城市生態注入民生暖流。
“溝通順暢、表達準確,才能讓醫生準確地進行初診判斷。”瀋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內科主任醫師肖桂賢非常認可手語導醫服務,她回憶,以往遇到聽障患者,大多依賴紙筆溝通,逐字寫下來才能清楚掌握患者病情,遇到不識字的聽障患者只能靠看嘴型、打手勢的“笨方法”交流,問診時間也更長,“以前給聽障患者看病像猜謎,患者本人痛苦但表達不出來,我們也跟著著急。現在有了手語導醫服務,我們醫生看診又方便又快,患者也安心、踏實。”

手語翻譯員王虹(後)通過手語輔助醫生做檢查 攝影 黃非
為實現醫患間的精準傳譯,手語翻譯員背後做了充足準備。王虹介紹,他們接受了約2個月的專業培訓,掌握內科常見病術語、外科術後護理表述、門診溝通技巧等專業內容。
“類似‘咳嗽’‘血常規’‘肺CT’這樣的常用詞彙已被納入國家通用手語詞典,但‘肺紋理增粗’‘氣道高反應’等專業詞語則尚未被收錄。”王虹説。對此,瀋陽市殘聯手語工作站專門成立了手語教研室,負責手語研究、手語詞彙採集、手語翻譯培訓、手語服務諮詢與指導等,特別是針對未被收錄的詞語進行研討,確保聽障殘疾人可以準確理解,實現無障礙溝通。

“瀋陽殘聯”公眾號手語導醫服務預約介面截圖
聽障患者可通過“瀋陽殘聯”公眾號便捷預約這項服務。進入公眾號介面後點擊“政策服務-手語工作站-醫院手語導醫服務”,找到“快預約:醫院手語導醫服務”模組,輸入信息後提交即可完成預約。
“聽障患者提交後,需求信息會同步到後臺。手語翻譯員會與患者通過視頻對話提前了解病情和需求,聯繫醫院確認就診診室和時間,就診期間全程陪同直至診療結束。”瀋陽市殘聯教育就業部副部長李鵬介紹,“我們以瀋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為綜合醫療保障、瀋陽市肛腸醫院為專科醫療服務、瀋陽市中醫院為中醫康復輔助,建立起以殘疾人為中心的協同醫療服務模式。”

“手語工作站”小程式二維碼放置在醫院導診臺醒目處 攝影 黃非
手語導醫,架起的不僅是溝通的橋梁,更是尊重與關懷的紐帶。
從政務服務到景區導遊,再到聚焦綜合醫療的就醫陪診,瀋陽市殘聯的手語服務正延伸至民生需求的關鍵節點,用指尖的溫度讓無聲世界與這個社會貼得更近。
通過設立“手語工作站”,市殘聯打造“線下陪同+遠程視頻”雙模式,持續拓展服務場景,形成覆蓋政務、文旅、醫療等多領域的手語翻譯服務網絡,構建無障礙、包容性的社會服務環境,不斷提升殘疾人朋友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文 黃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