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項巡視為何選擇這13家單位
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消息,經中央批准,2014年中央巡視組的第三輪巡視,將對文化部、環保部、中國科協、全國工商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南方航空、中國船舶、中國聯通、中國海運、華電集團、東風汽車、神華集團、中石化等13個單位進行專項巡視。
十八大以來已開展了四輪巡視,中央巡視組用不到兩年時間,完成了對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巡視,巡視的強度、力度和效果前所未有。常規巡視已形成強有力的震懾,但仍有不少腐敗分子心存僥倖。經測算,完成中央一級的巡視全覆蓋,需要巡視280多家地方、部門和企事業單位。要確保巡視品質,每家單位的常規巡視用時通常需要2個月,而按照常規巡視的進度和方法,巡視工作不可能實現全覆蓋。
專項巡視是主要針對特定事項或問題開展的巡視,有利於彌補常規巡視的不足。從今年起,中央巡視組增加了這一創新方式。專項巡視針對的一種重要情形是,哪問題反映強烈,就到哪開展巡視。專項巡視如同“點穴”,瞄準問題直奔要害。昨天,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中央巡視工作動員部署會上指出,專項巡視要害在“專”,可以圍繞一件事、一個人、一個下屬單位、一個工程項目、一筆專項經費開展巡視。由此判斷,這13個即將被專項巡視的單位,其中一些單位可能已有“狐狸尾巴”被中央紀委掌握,此次專項巡視,相當於巡視組“上門看病”,循著問題線索而去,目標清晰明確。
細看這份名單上的13家單位,以財大氣粗的中央企業為主,另外還有文化部、環保部、科協等傳統意義上的“清水衙門”。一些央企不時有涉及奢靡或貪腐的負面新聞傳出,他們被巡視組盯上並不奇怪。而傳統意義上的“清水衙門”被排入專項巡視“榜單”,則展示了這樣的事實——一些“清水衙門”已成了腐敗易發多發的高危地帶。環保、科研等系統,近年不乏“窩案”、“巨貪”,如2013年底案發的安徽省環保系統窩案,揪出貪腐分子130余人,基本覆蓋安徽省16個市;去年至今,廣東科技系統內近50名官員因“科研經費”落馬,多為部門“一把手”。環保系統腐敗案頻發的重要原因是,近年隨著我國環境問題突出,環保部門的職能和地位得到較大提升,在審批、執法等環節獲得了更大權力。其他“清水衙門”不清的原因也大致相同——在政策走向發生變化後,政府部門擁有的審批、執法等行政資源迅速增加,權力尋租及各種貪腐行為由此産生、蔓延。
中央巡視組已成為震懾腐敗的重要力量,中紀委根據中央巡視組移交的問題線索立案查處了一批腐敗案件,其中包括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蘇榮、曾任雲南省委書記的白恩培、廣州市委原書記萬慶良等一批“大老虎”。中國的反腐鬥爭已取得顯著成效,但反腐任務依然沉重。為了更有效地應對複雜嚴峻的反腐形勢,紀檢監察部門應當不斷創造出類似專項巡視這樣的反腐神器,以靈活多變的反腐鬥爭方式,讓“老虎”、“蒼蠅”們無法産生“抗藥性”,讓它們最終因無法適應新環境而趨於消亡。(樊大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