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謠言”為何成朋友圈“公害”

廣州日報2015-01-08 10:45:02

  “科學謠言”為何成朋友圈“公害”

  WiFi輻射會損害健康、霧霾不散是因為“核霧染”、吃一碗速食麵花32天解毒……近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和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共同發佈2014十大“科學”流言榜。(新華網1月7日)

  十大“科學”流言榜,上榜的都是些似曾相識的“老朋友”。不信?打開自己手機刷刷微博、微信,準能找到這些流言的身影。當然,雖説貴為“十大”,但套路並不新鮮。比如其中一些題材天馬行空,拿來拍科幻大片都嫌劇情有點扯,諸如“NASA稱地球將進入連續六天黑夜”、“感染埃博拉病毒會變僵屍”等,腦洞開得不止一點點大;還有一些則頗接“地氣”,最可怕的東西永遠都隱藏在身邊,什麼“WiFi致病”“一碗速食麵要排毒32天”,連高鐵都成了導致不孕的“大殺器”,真想給自己能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倖存點個大大的讚。

  為何這些流言大多寄生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上,不是沒有理由的。儘管個別傳統媒體甚至是官方信息在謠言生産鏈上曾扮演過不太光彩的角色,但從技術、經驗等方面來看,參差不齊的自媒體更容易成為謠言的溫床。同時由於自媒體的“去中心化”特徵,導致消息一旦傳播開來,往往難以找到出處。而信用成本的極端低廉,也致使人們只是隨手轉發,卻不大關心自己轉發的消息是否屬實。

  從內容上分析,十大流言中有關健康的就佔了九條。這一方面説明健康還是大多數人最關心的話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關心這些信息的群體相對盲目,才成為謠言的“幫兇”。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眼下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社會現實確實不盡如人意,“陰謀論”和“受害妄想症”才有了廣泛市場。

  在社會各界齊齊吐槽“科學”流言成為“朋友圈公害”的背後,其實也反映了社會上崇尚科學的一種態度回歸。如果任謠言傳播,媒體不關注、受眾不憤怒,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應當看到,謠言橫行的同時辟謠機制也在迅速完善。比如微博早已成立辟謠聯盟,微信也有投訴謠言的反饋渠道,果殼網等一批致力大眾科普的網站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不少媒體也推出了證偽流言的節目或版塊。這些努力都起到了效果,但辟謠再迅速也永遠落後一步,無法杜絕謠言傳播。因此,到了自媒體時代,瓦解謠言更需要從傳播者的心理層面上求解。

  首先是“從眾心理”:別人都轉發了,我不轉發顯得我很out。只有真正形成鼓勵獨立思考的社會氛圍,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認識到不能讓他人代替自己思考,才能破解這種百弊無一利的從眾心理。其次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發生在微博微信這些準公共空間內,都可能為煽動謠言再助推一把。再次是往往以善意提醒自居,轉發一些道聽途説的養生、健康知識,權當是為了他人好。殊不知主觀惡意要負法律責任,無意識傳謠也可能給他人帶來大麻煩。比如網上曾流傳“心臟病猝發針刺腳趾能急救”被證實是不折不扣的偽科學,要是在現實生活中依此行事,治不好病不説,還會貽誤寶貴的搶救時機。

  謠言止于智者。社會發展到今天,要做個智者越來越不簡單。自媒體在方便了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成為流言滋生的場所。要削弱流言的影響,最根本還是每一個網民都珍視自己的信用。哪怕不能要求所有人的知識儲備都達到不受任何謠言蠱惑的地步,但求真務實、謹言慎行的科學精神,才是真正的“流言終結者”。(張漲)

[編輯:王瑞芳]
 
返回頂部進入桌面版

國際在線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6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14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