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與美俄博弈:普京下得一手好棋

國際在線2015-10-14 16:22:48

  圖片默認標題

  近日,俄羅斯空襲敘利亞極端組織IS一時間成為國際新聞的頭版。當俄羅斯航空兵對敘利亞極端組織營地進行空襲、26枚海基巡航彈道從裏海飛越1500公里命中敘利亞境內極端組織目標時,人們意識到,這頭“北極熊”又一次選擇了使用武力的手段作為其達成國家利益目標的政策工具。

  筆者認為,普京之所以作此決策,主要出於以下四方面考慮:

  一、地緣政治:守住俄羅斯在中東地區的最後一塊陣地。

  中東號稱“五海三洲”之地,戰略位置極其重要,且盛産石油。如果把世界地緣政治格局比作一局圍棋的話,中東就是這局棋中的“天王山”。中東地區的大國競爭反映了國際體系中的大國力量對比,從冷戰後的美英法博弈到美蘇競爭,莫不如此。

  自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以來,蘇聯/俄羅斯就在中東地區一直處於守勢。現在,敘利亞已經成為俄羅斯在此區域的唯一據點。然而,曠日持久的戰爭已經幾乎耗盡了親俄的巴沙爾政權的力量。並且,隨著美國撤出伊拉克、沙特為國內問題焦頭爛額,中東局勢開始發生轉變。以此為契機,同時為避免被徹底趕出中東地區,俄羅斯決定出手以武力扭轉不利局勢,進而擴展自身在此區域的影響力,打擊“伊斯蘭國”恐怖組織給了俄羅斯軍事介入敘利亞的絕佳理由。

  二、美俄博弈:趁美國進退兩難之際挺進敘利亞,巧妙增加俄羅斯在美俄中東博弈的籌碼。

  近年來,俄美關係一直比較緊張。烏克蘭危機後,美國發起對俄經濟制裁,對其造成較大困難。此次俄羅斯應敘利亞政府要求打擊惡名昭著的“伊斯蘭國”武裝,可謂師出有名。以這種方式介入美國的傳統勢力範圍,美國只能“啞巴吃黃連”暗暗叫苦。

  對美國而言,一方面,此前伊拉克、阿富汗戰爭泥沼讓其瞻前顧後,生怕再沾上敘利亞這塊“燙手的山芋”;另一方面,由於反巴沙爾勢力派系複雜,難以辨別誰是今後可以合作的對象,因而美國政府選擇觀望而不願馬上傾力支持。美及其盟國對“伊斯蘭國”的打擊行動看似轟轟烈烈,實際上效果平平,給外界留下“無能”的印象。另外,英國報紙謠傳西方國家得到授權可以擊落俄軍飛機後又辟謠,反映出其對於俄羅斯強勢出兵的抵觸與無奈。

  三、尚武傳統:通過強勢進入敘利亞打擊“伊斯蘭國”重塑俄羅斯大國聲威、凝聚民心士氣。

  追溯歷史,俄羅斯尚武傳統由來已久。俄羅斯民族在同惡劣的自然條件與強大的外族征服者的艱苦抗爭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軍事文化,頻繁的軍事擴張造就了俄羅斯的帝國精神。

  環顧當下,在俄國,普京的強人形象深入人心。“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反映出其遠大的政治抱負。然而,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的俄羅斯經濟低迷,石油價格暴跌和西方制裁使俄羅斯的經濟雪上加霜。重塑大國聲威、凝聚民心士氣成為普京的重要任務之一。

  在歷史與現實的雙重作用下,強硬的軍事行動無疑是普京實現“破局”的最佳選擇,並且立竿見影:此次俄羅斯海空軍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乾淨利落、非常漂亮,顯示出高超的技戰術水準,獲得國內一致好評。此外,若能通過在中東的軍事行動如果能夠提升原油價格,將會對其國民經濟的發展大有裨益。

  四、殺雞儆猴:通過打擊“伊斯蘭國”給國內恐怖組織以嚴重警告,並對西方展示俄軍裝備強勁戰力。

  通過對打擊“伊斯蘭國”極端勢力,對俄羅斯國內恐怖組織進行威懾,也可能是此次行動的目的之一。俄羅斯總人口約1.42億,其中,穆斯林人口約為2300萬,超過總人口的15%。由民族問題産生的恐怖襲擊給俄羅斯造成很大損失,例如車臣問題、地鐵車站恐怖襲擊問題等等。通過空襲不但可以重創境外恐怖主義勢力,而且對境內的恐怖組織是一個有效的警告。

  同時,俄羅斯航空兵在空襲行動中可謂精銳盡出,可謂“殺雞動了宰牛刀”:蘇-30SM戰鬥機是首次上戰場;蘇-34戰鬥轟炸機則是第二次參與戰爭行動。引人注目的是,俄羅斯使用海基巡航導彈打擊上千公里之外的目標,除美國外尚無他例。可以説,俄羅斯通過在中東的空襲檢驗了裝備性能、鍛鍊了部隊實戰能力,同時也為俄制武器在世界範圍內做了一條效果絕對轟動的“活廣告”。

  由上可見,空襲“伊斯蘭國”稱得上是“一石多鳥”,確實是普京下的一手妙棋。然而,俄羅斯駐大馬士革大使館遭到襲擊已經表明其面臨非常複雜的局勢,此次空襲行動能夠持續多久、會産生什麼樣的後果,還將面臨諸多嚴峻考驗。無論怎樣,這件事情必會成為中東歷史舞臺上一齣精彩的摺子戲。(馬堯,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特約研究員)

[編輯:李雪]
 
返回頂部進入桌面版

國際在線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6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14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