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彈20年琵琶患噪音性耳聾 醫生建議其換工作
前幾天,34歲的“旺仔”給微信公眾號“浙江名醫館”發來自己的困惑:“我是越劇團樂隊的,彈了20年琵琶,現在有噪音性耳聾,非常苦悶,醫生叫我離開這個環境,但這是我的生存之道,沒辦法。”
在旺仔身上,健康和職業産生了嚴重的衝突,變成了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他希望“浙江名醫館”的專家團隊能幫助到他。
旺仔是嵊州越劇團的成員,負責劇團裏琵琶演奏,他已經彈了20年琵琶了,“我們每年的演出很多,要演200多天,每天要演兩場。”旺仔告訴醫館君,每次演出的時候,他和樂團其他成員們都要坐在擴音器的旁邊,幾個小時下來,大功率擴音器一直在耳邊不斷發聲,“還有敲鑼的,也都站在旁邊。”
四年前,旺仔慢慢發現自己的耳朵不對勁了,“覺得耳朵裏悶悶的,別人和我説話,好像站在遠處一樣。”
時間久了,症狀慢慢加重,“別人説話都聽不太清了。”
上個月,他特地趕到杭州的醫院,醫生告訴他,這是噪音性耳聾,治不好,不過要減輕症狀也不難,就是離開噪音環境。
可這對旺仔來説,是最難的事情,“20年只會一個手藝,換工作哪有這麼簡單。”
他開始遵照醫生的囑咐,每次演奏的時候帶上耳塞,吃些針對症狀的藥,可這些方法只能減輕症狀,治不好病,更嚴重的是,如果不離開這樣的工作環境,離真正的耳聾只剩下時間問題了。
“我們劇團只有我有這個毛病。”旺仔説,不過在和其他劇團的同行交流的時候,他發現了另外一位“病友”,“他已經轉行了,現在耳朵好多了。”
旺仔的魚和熊掌能兼得嗎?醫館君請來了“名醫在浙裏”專家庫成員、浙大一院耳鼻喉科副主任、耳科組組長徐亞萍,請這位耳科專家為旺仔出出主意。
“如果確實是噪音性耳聾,只能離開噪音環境,才能防止進一步惡化。”徐亞萍告訴醫館君。
為什麼治不好?關於噪聲性耳聾的形成機制,國內外有很多學説,包括耳蝸結構的改變、中樞聽覺系統改變等等。噪聲會引起耳內毛細胞的病理生理改變,比如損害耳蝸微循環導致耳蝸缺血、缺氧,噪聲也會影響耳蝸細胞的代謝活動。
“所以,目前對噪聲性耳聾的治療,也主要從改善內耳血流、恢復細胞內鈣離子平衡等手段,部分地降低噪聲引起的內耳毛細胞死亡,從而幫助噪聲性耳聾的恢復。目前用於防治噪聲性聽力損傷的藥物,主要是神經營養劑、血管調節劑、抗氧化劑等。”徐亞萍説。
“噪聲性耳聾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得,有些人更易感,是因為有這個基因。”徐亞萍説,在不少噪聲大的工廠,帶有這些基因的工人們更容易患上噪聲性耳聾。
普通人該怎麼對付它?只能以預防為主,比如控制噪聲的來源、減少噪聲接觸時間、個人防護、定期檢測聽力、早期發現有聽力損傷及處理等。
像旺仔現在塞著耳塞演出,其實在職業生涯剛開始的時候就這麼做,現在或許還沒有發病。
耳塞的選擇也有講究,有專門為防護噪聲危害設計的護耳器,它的聲學性能和舒適性都有充分考慮。關於硅膠耳塞,有人也做過臨床試驗,在冶金工人中做的一項實驗,嚴格要求被調查者在工作時佩戴特製的硅橡膠防噪聲耳塞,連續兩年聽力檢測,結果顯示, 佩戴兩年前後職業性噪聲聾檢出率差異無顯著性,但是佩戴後神經系統耳鳴、頭暈、頭痛不適反應明顯減少。
從醫學角度看,為身體健康考慮,旺仔似乎只有一個選擇了——換一份工作。不過在徐亞萍看來,旺仔到底是不是噪聲耳聾還沒有最後定性,“噪聲性耳聾是一個很特殊的病症,”徐亞萍説,她將親自為旺仔做一次檢查,“如果不是噪聲性耳聾,那就有治好的辦法。”(本報記者 張苗 本報通訊員 夏燕燕 曹露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