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遠號出水大量文物 是否整體打撈尚未決定

華西都市報2015-10-02 13:28:54

致遠號出水大量文物 是否整體打撈尚未決定

  對致遠艦進行考古調查的海上平臺。

  據央視新聞報道,國家考古人員去年在丹東黃海海域發現的疑似中日甲午海戰沉沒戰艦被確認為清朝北洋艦隊的“致遠”艦。

  2014年,國家考古人員在丹東黃海海域發現一艘體量在1600噸左右的沉船。121年前,北洋艦隊有四艘戰艦沉沒在甲午海戰交戰區,它們是致遠、經遠、超勇和揚威艦。

  “丹東一號”沉船位於鴨綠江口西南約50公里海域,所在地曾為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時的交戰海區。對於“丹東一號”沉船的水下考古調查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進行。2013年11月、2014年4月,兩次開展調查工作,以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大東溝海戰沉沒戰艦為重點,發現了一艘疑似清北洋水師的沉艦,由於對該沉艦的具體身份尚不十分明確,故將其暫命名為“丹東一號”。

致遠號出水大量文物 是否整體打撈尚未決定

  考古隊員對致遠艦進行水下調查 。

  2014年8月至10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啟動對“丹東一號”沉船的水下考古調查工作。運用科技手段,推測出沉艦體量約為1500噸左右,埋深3米左右。鐵質殘片所用的鐵(鋼)板材料為炒鋼。通過大量的抽沙與測繪,已陸續確認沉艦兩側弦邊、艉部、桅桿及部分沉船遺物。在沉船現場還陸續發現鋼炮(主炮)、子彈、炮彈、10管格林機關炮等。

  水下測繪圖顯示,艦體絕大部分深埋于沙下,探明長度從桅桿至艉部約50米,寬約9米至10米,船體外殼為鐵板構造。鐵板以鉚釘連接,兩側舷邊多因崩塌而平攤沙層中。船體外輪廓形態尚可,但船艙受戰火及其他因素影響受損較大。抽沙後,填土中多見碎木板、彎曲移位的鐵板,並有多處火燒跡象,這些均與史料吻合。

致遠號出水大量文物 是否整體打撈尚未決定

  當時濟遠主炮被打撈出水的影像。

  “丹東一號”究竟是不是“致遠”艦?考古發現的機槍炮能否解開沉船之謎?隨著“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重點調查正式啟動,沉船的真實身份成為關注焦點。

  1894年9月17日,中日雙方海軍主力曾在黃海北部海域爆發海戰。此次戰役,北洋水師共損失5艘戰艦,其中有4艘戰艦都沉沒在交戰海區,分別是“致遠”“經遠”“超勇”和“揚威”艦。在甲午海戰中,鄧世昌所率的致遠艦為掩護受到猛烈攻擊的旗艦定遠,毅然衝向敵軍戰艦,全艦官兵除7人獲救外,全部壯烈殉國。

致遠號出水大量文物 是否整體打撈尚未決定

  水中打撈出的磁片,仿佛沒有任何紋樣。

  “丹東一號”絕大部分深埋于沙下,基本上為正沉狀態。在沉船現場還陸續發現鋼炮(主炮)、子彈、炮彈、10管格林機關炮、37mm單管哈乞開斯炮。

  10管格林機關炮由美國人在1862年發明,是世界上第一種正式裝備軍隊的機槍,美國軍隊在1866年將其正式列入制式裝備。傳入中國後,于1881年由金陵機器局開始大規模倣造。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之前,中國陸軍大規模裝備了格林炮,同樣安裝在北洋水師的戰艦上。

  正是發現的機關炮,引起有關專家對“丹東一號”沉船身份的猜測,但因為沒有準確證據表明“丹東一號”沉船的身份,圍繞這個話題眾説紛紜。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知名旅日學者薩蘇都參與了鑒定工作。

致遠號出水大量文物 是否整體打撈尚未決定

  致遠艦炮彈。

致遠號出水大量文物 是否整體打撈尚未決定

  水中打撈出的磁片。

致遠號出水大量文物 是否整體打撈尚未決定

  水下考古發現的關鍵證據,一門格林機關炮。

致遠號出水大量文物 是否整體打撈尚未決定

  視頻截圖

致遠號出水大量文物 是否整體打撈尚未決定

  視頻截圖

  致遠艦已出水大量文物 是否整體打撈尚未決定

[編輯:張斯路]
 
返回頂部進入桌面版

國際在線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6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14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