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銷員忽悠老兩口11萬買保健品:幫洗腳 喊爸媽
11月16日,張女士出示父母購買各種保健品的部分單據,金額接近10萬元。
2015年5月,國家衛計委發佈《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稱,空巢老人佔老年人總數的一半,而獨居老人佔老年人總數近10%。(本報昨日曾報道)
為了排解孤獨,一些老人選擇跳壩壩舞,一些人選擇看書看電視,還有一些人買保健品“保健康”。家住成都金牛區曹家巷的丁金全和老伴張冠秀就是其中之一,兩年前開始,他們不時起早貪黑聽“健康講座”,且不顧兒女勸阻,花了11萬元買保健品。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認為推銷員“比自己的兒女還好”,不僅常打電話噓寒問暖,常帶他們出去玩,甚至還給他們洗腳,口口聲聲喊“爸媽”,“不支持對方都不好意思。”
據了解,這些“鍾情”于保健品的老人,不少人兒女都不在身邊。心理專家指出,老人被騙的背後,或許透露出這樣的信息——家人關愛的缺失,讓老人備感孤獨,他們花錢購買的,不只是健康,更多的其實是關心。
推銷員熱情相邀
老兩口6點起床“聽課”
兩年前,經鄰居推薦,丁金全夫婦來到成都二環路東二段一棟寫字樓,接待他們的保健品推銷員熱情得很,“我們都喊他小蒲,還不到三十歲。”
從此,老人的手機常常響起,多半都是小蒲打來的,不是邀請他們參加講座,就是組織出去玩。而每次來電後的第二天早上6點,老兩口便會早早起床。第一件事不是鍛鍊或吃早飯,而是吃保健藥。
“這個擬青黴要吃3顆,不要忘了。”“水涼沒有?把松花粉泡起。”互相監督吃完藥後,兩位老人忙著出門。“要趕上7點那趟車,去聽講座。”
講座地點在寫字樓14樓,在一樓入口,老人正要上臺階,一位工作人員就迎了上來,“慢點走,我扶著您。”
兩年來,這樣的場景不斷上演。
丁金全老兩口買的部分保健品。
“搞活動”有優惠
花兩萬老人買藥送上門
和丁金全老兩口一樣,每次來聽講座的都有上百名老人。每次,不同的“專家”會講些和當季相關的養生話題。而張冠秀會邊聽邊做筆記,一個約1釐米厚的小本子幾乎已經寫滿了,都是講座上“專家”説的養生知識。
現場還有體檢點,丁金全和老伴辦了一張“體檢卡”,一次30元。坐在那裏,儀器一照,“專家”對著螢幕,告訴丁金全他的頸動脈硬化,吃×××藥就能好。每次體檢,“專家”總會説出不同的毛病。
一旁的小蒲則開始旁敲側擊:“今天正好這種藥搞活動,有優惠。上次一位老人吃了,症狀就好多了。”沒有卡也沒帶足夠的現金,買“專家”推薦的藥4件要花兩萬元,老兩口有些猶豫。但小蒲想得很週到:“我把藥送到您家,您再把錢給我就是了,不要來回跑,而且老人家帶這麼多現金在身上也不安全。”
幫洗腳喊爸媽
被感動婆婆眼淚花包起
丁金全老兩口都是國企的退休員工,每月退休工資加起來不到5000元,兩萬元對他們來説並非小數目,然而,他們卻心甘情願付了錢。“小夥子人多對的,就像我們兒子一樣。買這些藥,一是為了自己的健康,同時也是支持他的工作嘛!”19日,張冠秀向記者道出了原委。
小蒲説他會記住每個老人的生日,並在生日當天送上祝福。去年7月27日,張冠秀滿73歲,不過她沒等來小蒲的祝福。第二天講座開始前,小蒲買來一束花“賠罪”,“實在不好意思,最近事情太多,搞忘了。”
成為會員後,公司不時組織老人們去三聖鄉、黑龍潭遊玩。2013年11月去黑龍潭,小蒲一路悉心照顧丁金全老兩口,晚上還端來一盆熱水,親手給老人洗腳。他告訴兩位老人,自己父親已去世,已把他們當成父母。“當時我感動得眼淚花都包起了,兒女都沒這樣做過。”張冠秀説。
老兩口有一兒一女,他們平時和女兒住在一起,不過當導遊的女兒一年有大半時間不在家。“平時去聽聽講座,或者小蒲他們來家裏擺擺龍門陣,日子好混得多。”張冠秀説,小蒲把他們當父母,他們也把他當孩子看待,“兒女工作不易,父母怎麼好意思不支持?”
保健品塞滿櫃
兒女反對一家人鬧不愉快
端粒酶、松花粉、賽瑞細胞營養素……19日,在丁金全家中餐桌上,記者看到各種各樣的保健品擺了一排。“之前整個壁櫃都要擺滿了。”丁金全説。這些保健品少則千元,多則上萬元,用光退休工資和積蓄後,他們會不時找兒女借錢來買“健康”。
“剛開始我二話不説就借,後來覺得不對勁,他們也不説借錢來幹什麼。”女兒小張一次偶然發現了父母藏在壁櫃裏的保健品,“滿櫃子都是,我都傻眼了。”
震驚過後,小張更多的是不解:如果真的是身體不舒服,可以去大醫院看病,為什麼要買這麼多保健品呢?對此,張冠秀坦言,自己之所以藏著這些保健品,就是怕女兒反對,“我們吃這些是想讓自己身體好,其實還不是幫他們減輕負擔,但他們就會覺得我們在亂花錢。”
一次,張冠秀向女兒借一萬元買保健品,當時小張正在海南帶團。“我沒同意,我媽就生氣了,説‘你打算一碗老幹飯就把我送終了嗎?’聽了真的很心寒。”小張説。
因為買保健品,小張和弟弟不止一次與母親鬧得很不愉快,“明知道是被騙了,但如果不給錢,他們就説我不孝順,只能順著他們來。”
發現被忽悠要退貨
保健品推銷員馬上變臉
自從去年被“專家”告知“癌細胞處於臨界點”,而自己去醫院檢查一切正常,再加上今年年初吃了保健品後出現尿酸過高,丁金全和老伴才恍然大悟,自己被小蒲“忽悠”了,提出要退貨。“這下小蒲的態度、語氣完全變了。”張冠秀嘆了口氣,擺擺手。
在女兒陪同下,兩位老人幾經週折才要回了兩萬元。離開保健品公司時,老兩口十分生氣,“(小蒲)前後完全判若兩人,原本以為他真的把我們當親人,結果……太失望了……”
像丁金全老兩口一樣的老人還很多:張女士的母親,每隔三五個月就要花上萬元買保健品,為了制止母親“買買買”,張女士三姊妹跟蹤、吵架、講道理的招數都用了,還是不管用;郫縣羅先生的父親,聽講座後花近萬元買了7盒蟲草精,而市場上一盒售價不到百元……這些老人,多數都是單獨居住或者子女工作繁忙,陪伴他們的時間少。
心理專家:老人難過“親情行銷”關家人應關注其心理需求
一向節儉的中國老人,為何買保健品時出手如此大方?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身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黃雨蘭認為,除了“死亡焦慮”、容易相信“權威專家”外,老年人“中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難過推銷員的“親情行銷”關,“他們的關心,讓老人覺得得到了尊重和陪伴,自然願意相信他們,並且産生依賴。”
黃雨蘭説,老人在缺少關愛時,更容易胡思亂想,並希望“利用”自己的健康來獲取家人的更多關注。老年人頻頻在買保健品時上當,作為子女應該反思:是否陪伴父母的時間太少?是否對他們精神方面的關心還不夠?有沒有因工作忙而忽略了老人的情感需求?
“不妨學學那些保健品推銷員,多關注老人的心理需求並儘量滿足,將他們對‘保健專家’和保健品的依賴,轉為對家人的依賴。”同時黃雨蘭建議,可以鼓勵老人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文中丁金全、張冠秀均為化名)
華西都市報記者吳冰清
李秀江攝影呂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