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協定描繪負排放藍圖 化石燃料時代或終結

北京晨報2015-12-14 09:12:54

巴黎協定描繪負排放藍圖 化石燃料時代或終結

  12日,法國外交部長、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主席法比尤斯(左)在慶祝巴黎氣候協議達成時手揮小槌。 新華/法新

  化石燃料或終結投資 流向新能源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12日晚通過《巴黎協定》,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歷經約兩周“馬拉松式”談判,大會達成的協定備受關注,同時獲得外界普遍好評。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通過的全球氣候變化新協定為控制全球氣溫和溫室氣體排放設定一系列目標。不少環保組織、科研人員和政商界人士認為,這些“雄心勃勃”的目標將推動世界轉向更為清潔的新能源。

  化石燃料終結?

  《巴黎協定》確定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準升高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的目標,並提出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新協定還指出,全球將儘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峰,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

  不少環保組織和政界、商界人士預計,巴黎協定設立的這些目標將促使全球轉向更為清潔的能源,可能預示著“化石燃料時代的終結”。

  國際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總幹事庫米·奈杜説,上述目標“將在煤炭企業董事會會議室和石油出口國宮殿中引發恐慌”。

  環保組織350.org主管梅·伯文則説:“這意味著化石燃料時代或將終結。如果不把煤、石油和氣體燃料留在地下(不再開採使用),這一協定中確定的目標無法實現。”

  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稱巴黎協定為“具世界性且雄心勃勃”,認為它向各國政府、企業和投資者發出“明確信號”:“全球經濟從以非清潔能源驅動向可持續增長的轉變正在堅定且不可避免地進行。”

  實際上,這一轉變已經露出苗頭:發達國家市場的煤炭價格由於污染防控措施嚴格等壓力,已經暴跌;英國僅存的一些深井煤礦由於太陽能設備日益普及,面臨關閉;而美國、德國、中國等不少國家近年可再生能源設備急劇增長。

  投資流向新能源

  聯合利華公司首席執行官保羅·波爾曼認為,巴黎協定的影響範圍“遠超各國政府的行動”,將體現在多個行業和層面。“當世界認識到正著手全球經濟無碳化這一前所未有的計劃時,這種影響在銀行、股票交易所、企業董事會和研究中心也將被感受到。”

  要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控溫和減排目標,除了需要各國政府落實巴黎協定相關承諾,也有賴於企業、消費者、投資者等各方面共同應對。而在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主管漢斯·約阿希姆·舍爾恩胡伯看來,投資者對達成目標尤為關鍵。

  路透社13日援引多方估算報道,實現全球向低碳經濟轉變所需資金數以萬億美元計,包括用於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對新能源的補貼等。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傑弗裏·薩克斯鼓勵資本市場為此大膽行動起來。他説:“資本市場將成為這一轉變的主要推動力。”

  就在上周,全球26家公共和私營金融機構、部分股票交易機構已經聚首,協商應對氣候變化相關議題。據英國《衛報》報道,這些金融機構總資産規模超過11萬億美元。

  墨西哥前總統費利佩·卡爾德龍説:“從現在開始,精明投資者的資金將不再流向化石能源,而是更為清潔的能源、更為智慧的城市,以及更為可持續的土地利用。”

  “負排放”技術待發展

  一些科學家指出,目前氣候變化趨勢下,要實現巴黎協定提出的升溫控制和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目標,除了大力減少碳排放,還須借助技術創新,以實現從大氣中移除二氧化碳、即“負排放”。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主管舍爾恩胡伯指出,生物能源、碳捕捉、碳儲存等相關技術,以及植樹造林,都有助彌補碳排放。

  不過,現有技術下,發展上述措施都存在負面效應,其中之一就是需要使用大面積土地。

  按照德國國際安全事務研究所研究員奧利弗·戈登的説法,“負排放”截至目前還算是“科學幻想”,“我們需要嚴肅探討其影響,大規模研發。”據新華社

  《巴黎協定》要點

  長遠目標

  《巴黎協定》的長遠目標是確保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準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併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付出努力”。研究顯示,目前全球氣候平均氣溫已經比工業化前水準升高大約1攝氏度。

  與會各方承諾將儘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不再繼續增加;到2050年後的某個時間點,使人為碳排放量降至森林和海洋能夠吸收的水準。

  減排目標

  為實現該協定的長遠目標,與會各方同意每隔5年重新設定各自的減排目標。目前已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交了從2020年起始的五年期限內減排目標。

  評估目標

  《巴黎協定》設定的初期減排目標,仍不足以實現長遠目標。因此,該協定要求與會各方今後4年內重新評估各自的減排目標,以便適時作出調整。該協定希望,各個國家和地區能夠在可再生能源更廉價、更有效的前提下加大減排力度。

  透明規定

  該協定作出透明度規定,要求締約方彙報各自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以及減排進展,但賦予發展中國家適度“彈性”。

  資金困局

  《巴黎協定》要求發達國家繼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援助,從而幫助後者減少碳排放以及適應氣候變化。該協定也鼓勵其他國家在自願基礎上提供援助。

  《巴黎協定》沒有對這類資金援助作出具體金額規定。據了解,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發達國家曾承諾到2020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用於支持後者應對氣候變化,但至今未兌現。

  承認損失

  該協定包含“承認”損失和破壞的內容,主要是針對由氣候變化引發的災難。不少島國正面臨海平面上升所帶來的威脅,對該條款表示歡迎。

  美國先前一直反對在該協定中增加這一內容,擔心會招致一系列與極端天氣相關的索賠要求。最終,《巴黎協定》包含了“承認”損失和破壞內容,但特別備註這並不意味著界定責任或賠償。

  據新華社

  ■各方看法

  各國都有難念的經

  共識“來之不易”

  縱覽《巴黎協定》具體內容,協定在推動各國為減排付諸行動方面頻繁使用“邀請”、“呼籲”、“要求”和“進一步要求”等措辭。雖然這些措辭在約束力上有所欠缺,但考慮到協定牽涉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內容中根據締約方的多樣性訴求所展現出的“彈性”被認為對協定達成至關重要。

  “你不能總是以自己的條件強制其他人怎麼做,”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獲悉各方達成共識後解釋這種多樣性訴求時説,“需要動員起這些國家,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方式把事情做好。”

  合作“里程碑式”

  這次《協定》的出爐,被不少分析師、媒體和官員譽為“全球合作”的典範。

  設在美國華盛頓的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氣候項目負責人珍妮弗·摩根認為,與《公約》框架下先前的法律文件不同,《巴黎協定》不僅富有雄心,而且得到了更多發展中國家的支持,“標誌著一種國際合作的新形式——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團結在一個共同且公平的框架下。”

  履約任重道遠

  《巴黎協定》收穫掌聲,是國際合作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為全球減排努力設定了法律框架,也意味著下一階段任務的啟程。

  《金融時報》評論,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現在已經進入又一個挑戰階段,即條約的迫切履行。眼下,各國只是通過談判代表在外交上取得共識,而要將這一共識付諸行動,需要考驗的是各國推動本國社會、經濟和民眾共同參與的政治智慧和決心。

  路透社報道,不少國家在履行減排承諾問題上面臨來自國內的不小阻力。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決心推動解決邊遠地區通電難問題,而依據現有條件看,通電的解決方案只有依靠大規模燃煤發電解決,這對減排前景帶來難度。

  對於各國“難念的經”,潘基文也表達了一定的理解。

  “我們應該認識到印度面臨的挑戰,”潘基文接受媒體採訪時説,“3億人口沒有通電,數以億計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據新華社

[編輯:張斯路]
 
返回頂部進入桌面版

國際在線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6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14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