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艱難應對"空氣末日"
為防禦霧霾,中國人戴口罩晨練。
外媒稱,2013年11月,北京被濃濃的霧霾所籠罩。數十萬市民外出時不得不戴著口罩,許多人拒絕出門,2013年因此被廣泛稱為“空氣末日”。《中國日報》稱污染是一場全國性的災難。
美國《新聞週刊》12月11日(提前出版)一期報道稱,從今年11月30日開始,全球政治和環保精英齊聚巴黎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第21次締約方會議。此次大會將持續到12月11日。面對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國務卿克裏所説的人類的最大威脅,來自各國的世界領導人預計將簽署一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的協議。
報道稱,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因此,在環保界的一些人看來,中國就是頭號公敵。中國對這種批評感到非常憤怒,它願意簽署會議將産生的任何文件。但是,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就氣候變化問題開展合作的跡象中,中國充其量就是對西方施壓要求其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保持謹慎。
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是一家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專門研究能源安全問題的智庫。該研究所的所長蓋爾·勒夫特約有一半的時間在中國。他説,如今,在北京私底下經常聽到的詞是“環境帝國主義”,即西方國家想將其環境和能源使用標準強加給發展中國家的願望。
報道稱,本著這種思路,中國在減少碳排放方面取得的進展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稱讚,因為它本可以減少更多的碳排放量。其大規模修建水電站加上積極發展核電計劃,可以使中國碳排放量的減少是美國和歐洲按CAFE標準(即美國的油耗及排放評定標準,CAFE是“公司平均燃料經濟性”的英文縮寫——本網注)減少的碳排放量的10倍。中國現在有4.7萬座水電站。29座新核電站正在建設或審批中,到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將是現在的兩倍。
勒夫特説:“我認為世界其他國家並不了解中國在能源組合多樣化方面多麼地積極進取,以及,假如他們沒有這樣做,情況會有多糟。”
去年,皮尤研究中心進行了一項民意調查,以評估對中國人來説什麼是最緊迫的問題。民調結果顯示:第一是腐敗,第二是污染。至於氣候變化,根本就榜上無名。
並非只有化石燃料使用方面的改變不像許多西方人所希望的那麼快。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十多年來,一些環保主義者一直狂想中國如何能開發無數新的重要的環保技術——從風能和太陽能這樣的可再生能源,到幾億電動汽車。迄今為止,可再生能源加上核電(包括水電)僅佔中國總發電量的10%。到2020年,中國計劃將這個比例提高到15%。在交通擁堵的中國,在去年售出的新車中,電動汽車佔不到1%。
報道稱,在經歷15年投資帶動經濟增長後,空氣和水受到嚴重污染,現在發展週期開始發生改變。經濟增長正在放緩,每年增長10%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消費現在開始取代投資成為經濟增長引擎。這種增長方式將有利於環境。而且,不斷減緩的投資激增將為今後打下更加節能的工業基礎。
經濟和環境改變仍面臨強大的阻力。美國匹茲堡、德國的魯爾河谷或蘇聯過去遭遇環境災難時發生的情況現在正在中國各地發生,而強大的經濟利益集團拒絕讓步。
報道稱,在這個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國家——遭遇比任何其他國家都更可怕的環境問題——幹什麼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