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大大“打虎”動漫:網絡時代的群眾路線
習近平揮棒“打虎”,作為一種敘述也許只道是平常,作為一幅畫面會否感覺“尺度很大”?
羊年春節,由神秘的“朝陽工作室”製作的系列動漫短片《群眾路線動真格了?》、《老百姓的事兒好辦了嗎?》和《當官的真怕了?》火遍網絡,片中多次出現習近平等領導人的卡通形象,甚至有習近平揮棒“打虎”的畫面。分析人士指出,短片創新領導人的卡通形象,用民眾視角和網絡語言呈現嚴肅題材,無論製作方是何背景,都體現了政治傳播方式正在改變。
其實,習近平等領導人的卡通形象並非初次與公眾見面。2013年10月,一則名為《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的動漫視頻一度熱傳,片中首次用卡通動漫的方式呈現習近平等領導人,但只有身體卡通化,頭像仍用了本人照片。去年2月,千龍網發佈了一組漫畫《習主席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首次整體呈現習近平的卡通形象。今次流傳的3個動漫短片,則首次呈現習近平的卡通動畫,突破意味更加明顯。
對於中國人來説,以往所能見到的領導人形象通常都是照片、畫像和電視畫面等形式,漫畫(更不用説動畫)絕對稀世罕見。此亦無他,只因為漫畫在表現形象時總會有所誇張,而這在傳統上被認為是不夠嚴肅的,中國的政治漫畫不發達蓋緣於此。如果再予深究,則是因為對政治的理解多停留在“高冷”的層面,國家大事非市井所能妄議。
如今形勢已然不同。所謂“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也就是人人都是傳播者的時代,傳播的權力高度分散多元,不再定於一尊,不再“聲出一孔”,傳播者欲實現傳播意圖必須適時調整姿態,放低身段,在注意力稀缺的情境中凸顯自己的聲音。怎樣凸顯?既要有所不為又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是指要摒棄説教腔調,換掉冰冷面孔,免得一開口就把人嚇跑,如果沒人願意聽,聲音再大也是枉然;有所為,則是指要揣摩公眾(“受眾”已嫌過時)心理,平等交流甚至投其所好,讓其于輕鬆愉悅中接受自己,至少不會産生被冒犯感。政治傳播若能做到這兩點,説服而非壓服,庶幾可謂成功抵達。
就《群眾路線動真格了?》、《老百姓的事兒好辦了嗎?》和《當官的真怕了?》這三個短片而言,傳播者的意圖毋寧是告訴公眾“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的成果,亦即十八大以來執政黨的政績之一。對此,公眾已然從報紙雜誌廣播電視乃至網絡上感知甚多,但這類傳播方式延續的還是傳統的單向思維,儘管規模很大聲勢不小,其在當下語境中的認受度不免缺乏科學的數據支持,甚至適得其反也未可知,畢竟在政治強制力弱化的時代公眾至少可以用腳投票。相對而言,動漫短片這種形式就很具傳播效力,傳播效果亦頗可期。
一方面,習近平等領導人的卡通形象讓人眼前一亮(原來中國領導人也可以這麼Q!),創新形象猶嫌不足,進而安排“劇情”(最典型的是揮棒打虎),製作方也是蠻拼的。當然誰都明白,能有這樣的突破乃是“合力作用”的結果,不消説反映了有關方面思想的開通。另一方面,盤點成績往往離不開數字羅列和“大詞”轟炸,但短片知趣地來了個“數字可視化”(比如説壓縮“三公”經費530億元,可以造一艘航空母艦),又來了個“語言網絡化”(比如講官員的各種“怕”),再來個“概念形象化”,述説成績讓人不覺得乾癟無味。每部短片不到3分鐘,也不妨説是顧及了公眾的“興奮時限”。總體來講,這是一次尊重網絡傳播規律的政治傳播,因而也是一次較為成功的政治傳播。
卡通版習近平揮棒“打虎”,也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其表徵的不只是政治傳播方式的改變,某種意義上説也是主流政治觀念的改變。當然動漫得人心,是因為有現實基礎,群眾路線得民心,有效果,大家看到了變化,看到了希望,動漫本身也是網絡時代群眾路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