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我們或可歸園田居

瞭望2015-03-21 10:50:30

互聯網+,我們或可歸園田居

  “屋子要有人住,才不容易朽壞”,中國廣袤鄉村的命運,同樣如此

  我們的鄉村,能否在冷清凋敝與大拆大建間,尋一條既留得住鄉愁,又生機盎然的發展之路?

  過年回江西老家,有兩件事值得一提:

  一是旁聽了縣政府召開的返鄉創業大會,才知道作為農業縣的家鄉,也開始積極發展電子商務了:不僅成立了電商協會,有了電商園區,我還在縣城大街上看到了好幾家淘寶實體店;二是在村子裏時,我通過手機微信裏的尋找“附近的人”,居然找到了好幾位村裏的小夥伴,天各一方的我們從此開始了新的聯繫。

  這兩件事如春分時節枝頭的芽蕾,讓人喜悅。在互聯網已改變了城市的今天,“互聯網+”改變鄉村的時代是否正在開啟?

  另一件回鄉偶遇也值得一提。一位中學老同學告訴我,她現在不在縣城開農具店,而是回鄉“務農”了:“在老家包了100多畝田,雇人種水稻”;另一位中學同學則貸款在荒山之間辦起了養豬場,生豬環保指標高,甚至賣到了香港。

  故鄉一直在那裏。與所有出身農村通過高考跳出農門的“候鳥人”一樣,每年春節前後我都往返在北京-家鄉的遷徙路線上,一年一度,習慣而茫然。

互聯網+,我們或可歸園田居

  我們這些往返于城鄉之間候鳥人,其實都是旁觀的見證者。眼見蓼草在寂寂庭院中瘋長,自己幼年玩耍的村莊一年年如何變老、荒涼,新生的樓房公路旁快速生長。事實上,因為這個國家變化如此劇烈,很多人潛意識中希望有一個不變的夢中故鄉,以維繫和安慰心靈之舟,但是他們或曰我們註定要失望。

  我的父親就是數千萬留守故園的空巢老人之一,他對我説:“若我離開,跟你去了城裏,這棟老屋沒人住,只要一年半載,就會爛掉甚至垮塌……就這麼怪,屋子要有人住,才不容易朽壞。”

  這個生活經驗發人深思。“屋子要有人住,才不容易朽壞”,哪怕住的只是一位古稀老人。

  中國廣袤鄉村與田野的前途命運,也是如此。

  它們取決於有沒有人留下來,什麼樣的人留下來。而這又取決於留下來的人,能從鄉村得到什麼。

  據新華社報道,目前中國從事農業生産的勞動力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其中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務農農民年齡已接近60歲,“老人農業”現象已成為困擾中國農業發展的現實難題。

  對於我,父親留守的老屋就是中國鄉村與農業處境的一個象徵,父親百年之後老屋怎麼辦?那些老農衰老之後,誰來繼承大地上古老的田野與房屋,並讓它們煥發新的生機?

互聯網+,我們或可歸園田居

  我看到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的官方政策的確帶來了變化

  鄉村都修好了水泥路,原來只有一條主街的小縣城現在擴大了好幾倍,也開始出現堵車。從我的村子到縣城的新公路兩旁冒出了大量樓房,有工業園區,有私立學校。

  政府在村口統一設置了垃圾投放點,還在村內放置了幾處垃圾桶,但是村裏卻一直沒安排好清理垃圾桶的人,仍有大量垃圾按照老習慣拋灑在房前屋後。有人利用老井和老屋養豬,排出的污水穿村而過,臭氣熏天。 

  原來清澈甘甜的水庫水已經被上游一家養雞場及養魚的水庫承包人污染得無法游泳了。因為用氣、用電,燒柴的人少了,田野與山上的草木倒變得格外茂盛。

  很多人將自己的農田轉租給了像我同學那樣的大戶。即使仍然自己種田的農民,也可以在農忙時請人用農機耕種收割,相當於業務外包。我有一個本家親戚就買了打田機與收割機專門幫人幹活,購買農機政府還會提供專門補貼。

  加上除草劑、化肥、農藥的普遍使用,父親説,現在種田比以前舒服多了,不僅輕省,産量還增加了。只是沒有人仔細檢測田地與作物的品質變化。

  中國鄉村的變與不變就是這樣複雜,讓人喜憂參半。

  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曾這樣描述中國新型城鎮化的願景:“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互聯網+,我們或可歸園田居

  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其中寫道:“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繁榮農村,必須堅持不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加快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準,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説得真好。

  如何推動美好願景在廣袤田野上成真?

  我們需要分析研究作用於鄉村人心的每一種力量及其效果。歸根結底要看能通過什麼樣的好處將什麼樣的人長期留在田野與鄉村。我們希望留下來的不僅僅是無奈的老人,還有心懷夢想、詩意棲居的青壯年。

  一般而言,鄉村比城市更清新的空氣,更甘甜的水,更放心的食物,這對今天都市人是有吸引力的。留下的年輕人不可能再簡單地重復父輩的日子,為他們所需的精神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便很重要。

  比如網絡。如果沒有它,我和15歲的兒子春節在家鄉的日子會很難熬。因為村裏沒有圖書室,沒有運動場,即便從留住年輕人的角度講,互聯網進入鄉村也功德無量。

  只是有關部門還需降低鄉村上網費用,我在老家用手機上網20天花費三四百元,這對多數村民來説是難以承受的。

  事實上,建信息高速路不會比物理上的高速路更昂貴,但其對中國鄉村發展意義深遠,需要政府下決心。

  多年來政府總是在號召支農、反哺三農,但是任何外來的一時的補貼、支援都不如激發鄉村人追求自身進步的動力與潛力,互聯網就是可能達到這種效果的神器。

  在媒介稀缺的鄉村,互聯網的作用與意義可能比在城市更大。因為它可以讓鄉村與城市直接共享精神資源,幾乎毫無環境成本地為村民提供接觸世界、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機會。當城鄉之間的信息路網完全暢通時,誰還願意費力跑到大城市堵車吸霾呢?

  幫助多數村民能用上互聯網,將是繼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視之後中國鄉村又一個具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據報道,截至2014年10月,中國行政村通寬頻比例超過91%。但其實真正使用互聯網的村民比例大大低於城市居民,城鄉互聯網普及差距在不斷拉大。除了補貼種田、農機、蓋房、沼氣,政府是否也該對村民上網進行補貼或實行差異化價格呢?

  在教育培訓村民使用互聯網方面,政府與政府掌握的教育體系、傳媒體系也大有可為。當上網更便宜,物流網絡也逐步延伸,村民普遍學會上網,互聯網在鄉村與城鎮也將成為創業與農業現代化的利器。那時我們在故鄉不僅僅可以使用微信聊天,看公開課,還可以開微店、淘寶店,可以將鄉村的産品直接賣給城裏的消費者。

  那時的鄉村怎麼還會缺少年輕人呢?

  當互聯網將城鄉真正連成一體,中國大地上最深刻的改變就會發生。希望有朝一日,作為一個寫作者,我可以回到故園安居,一方面通過網絡寫作與發佈,同時還可以親近田野,這是比陶淵明還要美妙的歸去來。■

[編輯:靳松]
 
返回頂部進入桌面版

國際在線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6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14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