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地理》125年經典佳作
1888年1月13日,33位創辦人在宇宙俱樂部成立國家地理學會,以“增進並普及地理知識”為宗旨,第一期《國家地理》雜誌在10月出版。今日,《國家地理》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雜誌之一,精彩的攝影作品見證了人類進步的足跡,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美國〈國家地理〉125年》于2015年4月出版,它注重攝影照片的視覺敘事,讓每一則作品都在講故事,即使沒有文字的幫助,也能讓讀者看得進,讀得懂,這成為《國家地理》的黃金準則之一。《國家地理》的照片不但具有藝術欣賞的價值,還打上了科學進步的烙印,它們還承擔著觀察者和探險者的角色。這部作品無疑深具寶貴的文化價值,每張照片都是值得表框的動人力作,值得我們珍藏、分享、更流傳後世。
可愛的魚(basslet fish)披著黃色和紫色的靈光穿梭在柔紋珊瑚(lettuce coral)綻放出的熒光之間。南太平洋遙遠的菲尼克斯群島(Phoenix Islands)周圍的礁石是地球上僅存的幾處狀況良好中的一處;它們保留下的“這些美麗的珊瑚礁讓像我這樣的海洋生物學家整夜幻想其中的未知物種”,格雷戈裏 斯通(Gregory Stone)在2004年2月的《國家地理》雜誌中寫道。
秘魯亞馬遜地區,一隻飛翔的金剛鸚鵡展示它3英尺寬的翅膀。伐木、採礦和農耕正在吞噬金剛鸚鵡的棲息地。
在遠處閃閃發光的泰姬陵,對於一個將列車開到阿格拉堡站(Agra Fort Station)的鐵路工人,已經習以為常。但是它的建造者從來不會覺得它平凡,這是第5 位印度皇帝沙賈汗(Shah Jahan)為悼念他的妻子而建造的大理石陵墓。據説,後來在他被篡位者囚禁在阿格拉堡時,他每天都會凝視著泰姬陵。
一個戴面具的紹奎族人(Chokwe)站在一棵飾有頭骨、犄角和動物骨頭的神樹前。紹奎族一度曾是安哥拉最強大的部落,他們雕刻的祭儀面具有些在非洲堪稱翹楚。面具被賦予神聖的力量,由木頭雕刻而成,或以鋪展在柳條框架上的樹皮製成,多用於成人儀式(initiation ceremony), 有時也會用於一些戲劇娛樂表演中。
畫框中呈現的是一個堅忍的和尚站在塔普倫寺(Ta Prohm)門口,這個寺廟是柬埔寨吳哥地區眾多被毀壞的寺廟之一。
她的臉上有指甲花染的花紋,眼睛周圍上了化粧墨粉,她凝視的眼神中有直白的誘惑。這個烏列奈爾(Ouled Nail)部落的女孩是眾多離開阿爾及利亞(Algerian)山區,在法屬北部非洲那些擁擠的咖啡館裏表演迷人的肚皮舞的姑娘之一。她們賺來的大筆收入用來買珠寶也當嫁粧,最終回到沙漠中的老家並安頓妥當後,她們開始尋覓夫婿。
南極洲附近的聖燭節島上的帽帶企鵝停留在一塊藍色冰山頂端,以這塊被侵蝕的冰山作為臨時休息點。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浮冰在南桑維奇群島保持著平靜,但是在為期約4個月的南半球夏季,浮冰會出現短暫的解凍。
經典的畫面是不會孤立於時間之外的。恰恰相反,它能夠緊密而深刻的與當時當下聯結在一起。這些畫面的內涵是如此深刻,以至於在林林總總、各色各樣的觀眾心中都能激起共鳴。麥凱瑞拍攝的《阿富汗少女》就是這樣的一幅經典佳作。對許多人來説,這個身披襤褸衣袍的美麗少女已經成為這個正在崩塌的民族世界性的象徵。
這幅描繪了四位漁民的畫面,簡直就像是電影中的截圖。高高地坐在固定在海底的桿子上,許多漁民一次就要待上兩三個小時,然而,隨著新的、效率更高的捕魚技術的發明,這項傳統正迅速的走向消亡。
即便是鬼魂或恐怖的神靈,在加龍村(Garong)附近每年一次的部落慶典“辛辛舞”上也要不時喘口氣。這些阿薩羅泥人(Asaro mud man)身上涂滿了河泥,還戴著猙獰的面具,目的是模倣最初用這種毛骨悚然的偽裝嚇跑敵人的祖先。
照片從鱷魚的視角仰視,可以看見光線在充滿了百合花的水中世界裏瀰漫開來,而一個布什曼人正往下細看奧卡萬戈河的洪水。在這條河消失蛻變為卡拉哈裏沙漠的沙礫之前,它的水量會隨季節高漲或低減,為南非各種野生動物提供棲息之地,其中包括獅子、大象、水牛、鱷魚和河馬等,河馬只要大嘴喀嚓一下,就可以將獨木舟咬成兩段。
在雅加達伊斯迪赫爾清真寺,正在祈禱中的穆斯林像一個活躍的生物體的細胞。這是東南亞最大的清真寺,可以容納超過10萬人朝拜。這個數字毫不誇張,因為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擁有穆斯林最多的國家。
大開曼島北海峽,海水清亮如晴空,一隻魟魚扇動著兩鰭。
艾伯特 W.斯蒂文斯上尉(右)和奧維爾 A.安德森上尉,于1935年同乘全球最大的氣球直達同溫層,創造了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