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州一家五人簽遺體捐獻協議 屬全國首例

浙江在線2015-04-09 10:42:58

浙江溫州一家五人簽遺體捐獻協議 屬全國首例

  遺體捐獻者紀念碑。資料圖

   4月7日,溫州瑞安的陳錦紅和小兒子吳雷在當地紅十字會,簽下遺體捐獻協議。至此,吳家五人全部承諾身後捐獻遺體。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組織宣傳部部長姚立新稱,此事全國未見先例,吳家的做法對弘揚人道奉獻精神、推動我國遺體捐獻工作,都是一種榜樣。□通訊員 胡建國 記者 藍瑩

  企業家自願簽下遺體捐獻協議

  入土為安一直是國人對待身後事的傳統觀念,不過溫州有一家子信奉“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活有意義,死不佔地”的理念,作為企業家的吳永安一家五人都在當地紅十字會簽署了捐獻器官和遺體的協議。

  “死了,還能對社會有點貢獻不是很好嗎?以後我死了,清明節也不用麻煩子女來祭奠。”帶頭簽署捐獻器官和遺體協議的溫州商人吳永安説。

  吳永安今年67歲,是瑞安一家公司原董事長。他説,過去經常出國考察,發現很多國家在器官和遺體捐獻上做得不錯,比如有的國家在公民考駕照時,就會讓對方填個表格,詢問如遇車禍意外,駕駛人願不願意捐獻遺體或器官。

  “捐器官能救人,捐遺體對醫學事業也有幫助,死亡變得更有價值了,應該提倡。”吳永安説,捐獻的念頭已有多年,直到2012年11月他知道國內也開始這個嘗試後,很快就去當地的紅十字會簽了協議。

  在他鼓勵下,兒子女兒也簽了協議

  在溫州,對身後事的處理還是比較傳統的,吳永安的做法甚至在企業界都引起了波瀾。不過吳永安堅持認為自己做得很有意義,還不斷地鼓勵家人也參與其中。慢慢的,周圍的人都表示了支持和理解。

  “爸爸是我們的榜樣,他從商幾十年來,一直在做公益,資助貧困學生,甚至到馬路上當維持交通秩序的志願者。他常對我們説,能給社會做點貢獻就做點。”吳永安的女兒吳雲説,後來她和弟弟吳萍也被説動了。

  2013年,吳雲和吳萍來到當地紅十字會簽署了捐獻器官和遺體的協議。而更讓吳永安高興的是,他的老伴陳錦紅和小兒子吳雷也被説動了。

  7日上午8時30分,吳永安帶著老伴和三名子女,來到瑞安市紅十字會。他稱,這是他第三次來這裡,“希望今後還能帶動身邊的朋友,來第四次、第五次。”

  他的老伴和小兒子也被説動了

  記者了解到,2012年11月,吳永安瞞著家人簽下遺體捐獻協議,此後多次動員家人加入到遺體捐獻隊伍中來。2013年1月,他帶著女兒吳雲和兒子吳萍再次來到當地紅十字會,親眼看著子女簽下協議。

  今年67歲的陳錦紅,起先對丈夫的做法很不解,但長期的耳濡目染讓她改變了想法:“我覺得他做得挺對。人死了,如果還能給社會帶來一丁點作用,何樂而不為?”於是她和小兒子吳雷商量,一同完成這個決定。

  吳雷繼承父親的事業,在瑞安經營一家機械公司,他的哥哥、姐姐也從商,一家人生活富裕。吳永安説:“留遺産給兒女,不如留遺體給社會。”

  一個小時後,母子倆完成了捐獻手續。一家五人除了簽下遺體捐獻協議外,其中四人還簽了器官捐獻協議(陳錦紅因身體、年齡受限未能如願)。

  臨走時,陳錦紅和女兒吳雲還帶走了10多份遺體捐獻表格。吳雲稱:“父親的行為感染了我們,接下來我們要做一名勸捐者,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

  ●延伸

  溫州市于2010年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據溫州市紅十字會的統計,截至2014年,簽訂協議願意捐獻遺體的僅6人。但吳家事跡傳出後,引起了當地很多人的關注,據溫州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介紹,最近每天諮詢電話多了很多。現已有2人填寫器官捐獻協議,1人填寫遺體捐獻協議,5人領取表格表示儘快簽協議。

[編輯:顏觀潮]
 
返回頂部進入桌面版

國際在線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6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14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