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一戰毒氣彈深埋比利時國土 清除需100年

德媒:一戰毒氣彈深埋比利時國土 清除需100年2015-05-14 11:01:22

德媒:一戰毒氣彈深埋比利時國土 清除需100年

資料圖片:一戰中因吸入毒氣而窒息的協約國士兵。

  1915年4月22日,德國軍隊在比利時的村莊釋放大量氯氣,這是歷史上首次大規模使用毒氣。毒霧當然早已消退,但毒氣的使用到現在仍有影響。

  黃綠色的煙霧在村莊上翻滾,飄進泥濘的戰壕以及正在歐陸作戰的毫不知情的士兵們的肺部——後者並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書寫令人毛骨悚然的歷史。

  歷史學家彼得·特羅説:“他們不知道自己遇到了什麼。他們中的很多人立即窒息而死……恐懼,這種心理上的影響肯定是極為恐怖的。”

  德國軍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位於比利時伊普爾附近的一個戰線上打開了6000個氣缸的氯氣——這令1915年4月22日的那個晚上成為人類歷史第一次大規模使用毒氣的“噩夢之夜”。

  比利時4月15日紀念了這一悲劇事件100週年。

  對伊普爾居民而言,戰爭從未遠離。當地每年都能找到數百枚炮彈,其中一些炮彈仍含有有毒材料。

  比利時陸軍排爆部隊的指揮官、陸軍中校居伊·德德克爾説:“化學武器的銷毀在這裡仍然是一種日常的現狀。”

  在整個一戰中,德國與協約國部隊在具有戰略重要性的伊普爾作戰。在1914年底前,那裏陷入僵持狀態,雙方開始尋找新方法以尋求突破。

  科學家弗裏茨·哈貝爾幫助説服德國指揮官嘗試使用毒氣,即便1907年的海牙公約禁止使用毒氣。特羅説,德國晚些時候稱,公約只是禁止在炮彈中使用毒氣,但並未禁止從氣缸中釋放毒氣。

  法國人也曾試驗催淚瓦斯,但這和德國釋放的瀰漫在數公里長的前線上的150噸氯氣相比不算什麼。

  有警示的跡象本來可以提醒盟軍——尤其是因為德國人必須為理想的風力條件等待數日。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顧問、利茲大學的教授阿拉斯泰爾·海説:“他們的眼睛在流淚,鼻子和喉嚨十分疼痛,肺部也有相似的感覺。他們劇烈的咳嗽並逐漸窒息。”

  伊普爾佛蘭德陣地博物館研究中心的成員特羅説:“我認為,這是人類的反應——如果你的肺部正在灼燒而你卻不知道如何應對這些煙霧,那麼就跑開。於是前線崩潰了。”

  在最感到意外的人中也包括德國人自己,以至於持懷疑態度的指揮官尚未聚集足夠多的軍隊用於大規模的推進,這令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停止奪取伊普爾及其後方通往海岸的路線。

  他還説:“如果德國突破至海岸,那麼德國可能已經提早結束了戰爭。”

  最後,一戰繼續激烈進行至1918年,造成至少約900萬士兵以及約600萬平民喪生。

  特羅説,根據記載,1915年4月22至23日該地區有超過3500人因毒氣襲擊而喪生——儘管這無法説明他們中有多少人與吸入氯氣。

  協約國和德國人都著手開發有效的毒氣防護措施,同時也加緊研製更加強效的毒劑。光氣是下一個用於實戰的,然後是芥子氣——很大程度上通過炮擊釋放。

  據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稱,在戰爭結束前,有約12.42萬噸的氯氣、芥子氣以及其他化學毒劑被釋放,導致超過9萬名士兵喪生。

  特羅説:“在戰爭致命的軍火庫中,毒氣成為又一種武器。”

  比利時國防部的歷史學家弗朗克·博斯坦説:“戰爭雙方都有錯。”

  毒氣的戰略價值被認為是有限的——博斯坦指出,“沒有一場戰爭是依靠毒氣取勝的”,單毒氣仍然在現代戰爭中發揮作用,比如敘利亞當局最近就被指責使用氯氣。

  與此同時,比利時每年斥資數百萬歐元處理本國領土上的一戰炮彈。

  炮彈通常被耕作田地的農民或建造新房屋的建築工人發現。

  軍方設在伊普爾附近普爾卡佩勒的排爆機構每年都會找到大量尚未爆炸的一戰軍火。有約5%的炮彈含有有毒材料。

  該機構指揮官格倫·諾萊稱:“自1972年以來,我們就有這些統計數據……這些數據並未減少。我們預計像這樣的情況還會再持續100年。”(編譯/殷夏)

[編輯:鄧晨曦]
 
返回頂部進入桌面版

國際在線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6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14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