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中國最窮困人口生活:人畜同住1年吃3次肉
四川省大涼山區美姑縣拉木阿覺鄉馬依村的幾名孩子站在村裏的一處空地上(3月25日攝)。
中國最窮困的人口生活得怎麼樣?在中國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這個問題似乎游離于很多人特別是都市人的視野之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村尚有7017萬貧困人口,約佔農村居民的7.2%。半年來,新華社派出9支調查小分隊,分頭前往中西部貧困地區,實地體察父老鄉親的生活狀況。一方面,通過30多年的扶貧攻堅,農村貧困面大幅縮小,貧困被趕進了“角落”裏。另一方面,今後的扶貧不得不去啃最硬的“骨頭”。那些最窮的地方,也正是底子最薄弱、條件最惡劣、工程最艱巨的貧困堡壘。新華社記者 陳地攝
大涼山,一個貧困樣本
推開一扇破舊的木門,記者讓眼睛適應一會兒,才逐漸看清了屋內情形:屋子分成兩半,左側是牛圈,雜草上散落著牛糞,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刺鼻的味道。右側是人住的地方,借著手機光亮才能看到床舖——一塊木板搭在4摞磚頭上。屋中央,地面擺了3塊磚,上頭架鍋,底下燒柴,這就是爐灶。沒有一張桌子,連個板凳都沒見到。土墻被多年的炊煙熏得一片漆黑。
這,就是四川省大涼山區美姑縣拉木阿覺鄉馬依村村民爾日書進的家。
鍋裏煮了些土豆,便是他一家5口的午餐,有的土豆已經發了芽。對他們來説,吃米飯和肉是一件奢侈的事。大米每10天逢集時才能吃到;肉一年最多吃3次,分別是彝族過年、漢族春節及彝族火把節。
45歲的爾日書進左眼失明瞭。睜眼時,只見紅紅的一片。
三年前,他發現眼睛有問題,卻沒錢去縣醫院看。有新農合可以報銷醫藥費,但要個人先墊資才能報賬,他墊不起。看病還要路費、生活費,對他來説這是一筆大開銷。他就一直拖著,直到無法醫治。
墻上有兩張獎給“優秀少先隊員”的桔色獎狀,獲獎者是爾日書進14歲的大兒子。他家老二、老三都到了學齡,卻沒有上學,一臉懵懂地望著記者……
爾日書進的生活,是大涼山區貧困現狀的一個縮影。
圖為3月25日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拉木阿覺鄉馬依村拍攝的畫面。馬依村海拔2600米,土地貧瘠,與鄉集鎮相距12公里,道路崎嶇。全村135戶,729人,絕大多數村民至今仍生活在人畜混居的石板房裏。 新華社記者 陳地攝
貴州省荔波縣瑤山鄉巴平村弄哄組,66歲的村民蒙二妹站在自家居住的房屋前,她和兒子蘭金華住的茅草房已有幾十年曆史,是用樹枝、竹片拼成的(3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陶亮攝
黔東南州從江縣下江鎮高坪小學,學生們在臨時搭建的活動板房裏上課,這裡是教室兼寢室,前半部是課桌,後半部是上下鋪(3月26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陶亮攝
甘肅省東鄉縣柳樹鄉紅莊村,村民馬他非勒將手伸進已經裂縫的墻體,因為沒有錢整修,一家人至今住在危房裏(3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陳斌攝
這是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隆福鄉葛家村龍母屯一貧困家庭的住房內景(3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攝
在雲南省怒江州福貢縣木克基村,一名孩子趴在床上做作業,她的家裏沒有桌子(3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胡超攝
甘肅省東鄉縣龍泉鄉北莊灣村小學,學生們在上數學課(3月16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陳斌攝
這是3月28日在雲南省怒江州福貢縣木克基村拍攝的一戶民居。 新華社記者 胡超攝
這是雲南省怒江州福貢縣木克基村一戶人家的房屋內景(3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胡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