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戰亂中的中外援南蘇丹醫療隊:大幅降低新生兒死亡率
第三批中國援南蘇丹醫療隊醫生走出朱巴醫院手術室。攝影:張一夫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張一夫):“這裡的醫療條件確實很差,超出想像,我們經常在手術或者搶救病人的時候遭遇停電,一停電,輸血就得被迫停止,包括(婦産科)暖箱和監護器等設備也都無法操作。”
近日在朱巴醫院的採訪中,中國第三批援南蘇丹醫療隊代理隊長尹淮祥,向記者聊起了在南蘇丹執行醫療援外工作的現實難題。
他和來自安徽省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同事們告訴記者,雖然朱巴醫院冠以首都之名,堪稱南蘇丹全國規模最大的醫院,但實際條件卻難符其實——用醫療隊隊員的話講,這家醫院在當地好比是“協和醫院的名聲,鄉鎮醫院的水準”,尹淮祥説:“南蘇丹沒有生産藥品的工廠,全靠國際援助。一批藥品用完了得等下一批藥品來了才能繼續工作。”
雖然醫療隊從安徽省帶來了一些藥品,但這對於持續衝突中的南蘇丹而言“不過杯水車薪”,因此醫療隊只能將帶來的藥品救治危重病人。在惡劣的診療環境下,這家當地最好醫院的新生兒死亡率高得驚人。尹淮祥告訴記者:“去年住院病人新生兒死亡率在15%-20%之間,通過我們3個多月的努力,這個月的死亡率已經下降了,不到10%。”
缺乏基本的檢查設施,在朱巴醫院執行援外醫療任務的中國醫生只能更多靠經驗進行臨床判斷,而無法依據化驗室指標進行精標準分析。直到去年,朱巴醫院才在安徽省的援建下擁有了南蘇丹第一家胃鏡室。當地醫療設施之缺乏,可見一斑。
不過,即使有了設備,當地醫護人員卻不見得能夠操作。高頻電刀是有別於傳統機械手術刀的外科器械,能在組織切割的過程中通過加熱實現對肌體組織的凝結,從而起到有效止血的目的。朱巴醫院的一些手術室配備了電刀,但當地醫生卻不會使用。當地主治醫生坎迪昂回憶説,在一台與中國醫生聯合進行的手術中,南蘇丹醫生使用電刀卻仍然無法控制流血,這讓中國醫生深感意外。
這些年來,並沒有真正意義的和平降臨南蘇丹——獨立剛兩年,南蘇丹執政的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內部兩個主要派別已經難掩分歧,2013年12月,南蘇丹爆發武裝衝突,戰亂持續至今。和解與發展的機會總是稍縱即逝。
朱巴醫院病房。攝影:張一夫
至今,首都朱巴不僅未通市政水,也沒有像樣的市政電,放眼全國,交通基礎設施更是落後。與中國同行一樣,來自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醫療隊,也在救死扶傷的過程中遭遇到種種無奈。
迦納人約瑟夫,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派往南蘇丹的高級外科醫生,他在治療過程中的一大顧慮是,外地病人因交通不便耽誤病情。他告訴記者:“通常需要花上兩三天,我們的醫療隊伍才能找到病人。由於延遲治療會造成傷口感染,所以醫治起來要面臨更多棘手的問題。”
遭到武器彈藥傷害的人,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實行免費醫治的對象,但這些人多半活動在戰區或者雷區,收治起來風險不小。好在該機構的中立性質廣為人知,因此在收治受傷的武裝人員時,還未曾遭到敵對武裝分子的干擾;此外,他們一直向衝突雙方的傷者敞開醫治的大門。
為了更快地提供醫療救助,除了在首都朱巴與當地醫院聯合展開診療活動外,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還向朱巴以外的地區派出了5支流動醫療分隊,因為這樣“能夠更快地接近戰鬥發生的地方,也能更及時地服務有醫療需求的人們。”
一些遭受武器彈藥嚴重傷害以致肢體殘缺的患者,被轉診到隸屬於南蘇丹性別、兒童與社會福利部的朱巴假肢康復中心接受進一步治療。這家假肢康復中心,是南蘇丹全國範圍內較大的一家假肢生産及康復理療機構。不論是被炮火、毒蛇、交通事故傷及,還是患有小兒麻痹症,肢體不全的士兵或平民都有希望在這家機構獲得假肢。
當然,由於連年戰亂,這家康復中心收治得最多的,還是在戰火中失去肢體的士兵或平民。該中心理療醫師吉多告訴記者:“在我們這接受治療的患者中,40%-50%都是在戰爭中受傷的。子彈通常是受到污染的,由於在戰時環境下患者不能及時就醫,一旦子彈進入肢體,那麼傷者的感染有可能繼續擴大。如果感染擴散至全身,那麼患者有可能失去生命。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截肢才能夠保全性命。”
靳加是一位年逾7旬的老婦,老家在上尼羅州馬班縣,由於在外出勞作時踩到地雷,導致左腿殘缺。不幸的是,因為治療時間被耽誤,她左腿的感染逐漸擴大,創面已經化膿,所以這位長者不得不在未來的一段時間接受膝下截肢。當被問及在朱巴假肢康復中心治療的感受時,靳加的回答卻依舊離不開家鄉:“在朱巴,我誰也不認識,也沒有親人,所以等治好了我還得回去。不過回去砍柴的路上我有可能還會踩到地雷,這讓我感到害怕,但是馬班終歸是我家。”
由於交通極為不便,即使調動大量人力物力接診,也可能延誤最佳救治時機。攝影:張一夫
朱巴假肢康復中心石膏鑄模車間。攝影:張一夫
在朱巴假肢康復中心接受治療的一名男性患者。攝影:張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