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談判進入最後24小時 伊朗外長突然宣佈回國

環球時報2015-06-29 10:46:32

  隨著設定的6月30日最後期限進入“倒計時”,六大國與伊朗外長28日在奧地利維也納的新一輪核談判也在緊張進行。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伊朗外長扎裏夫突然宣佈回國一天,然後返回維也納繼續談判。

  美聯社28日稱,先期抵達維也納的美國國務卿克裏同伊朗外長扎裏夫進行了一個半小時的閉門會。克裏會後對外界表示,他認為伊核問題達成協定還是有希望的。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引述扎裏夫的話稱,如果對方“採取積極步驟,不提過分要求,我們將肯定能夠達成一項讓所有人受益的協議。”扎裏夫還重申伊朗在核談判中的條件,即西方國家在伊朗實施相關措施後必須立即解除對伊朗的所有制裁。

  克裏早前還同法國外長法比尤斯單獨會面,法新社27日引述法比尤斯的話説,要確保達成一項成功的協議,還需解決3個條件:伊朗接受對可疑核設施的嚴格核查,對伊朗核研發能力實施永久的限制,以及如果伊朗違反協議條款,能夠快速對伊朗實施制裁的機制。

  路透社稱,包括總統奧巴馬在內的美國官員的論調一直是“與伊朗達成協定的最大概率是50%”。但熟悉談判的外交官對路透社樂觀地表示,達成核協議的概率在升高。還有外媒引述熟悉談判的西方外交官的話稱,實際的最後期限並不是6月30日,而是7月9日。因為美國代表必須在7月9日向國會提交協議,必須趕在總統奧巴馬宣佈延期貿易制裁之前。如果7月9日之後提交協議文本,那麼根據美國法律,國會必須在60天之後才能完成審查。談判雙方擔心,“如果美國需要60天才能完成審查,將拖慢聯合國對伊朗解除制裁的步伐,並最終使維也納協議難以生效”。

  外媒還提到可能影響伊朗核談判進展的其他因素。美國在這一輪伊核問題談判前公佈《2014年度各國人權報告》,其中批評伊朗嚴重限制宗教和言論自由。法新社分析稱,美國人權報告對伊朗核談會帶來負面影響。

  美國《時代》週刊認為,美伊的互不信任感仍然存在,因此外界仍然有理由相信,雙方都有可能以曠日持久的核談判拖延時間。尤其是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看到當前國際和地區局勢對伊朗有利,所以他堅持寧可達不成協議,也不要拿到一份對伊朗不利的協議。在今年4月談判進入僵持階段時,哈梅內伊重申伊方“紅線”,強調伊朗的國防和軍事中心不許核查,伊朗科學家不許被質詢。哈梅內伊這一思路正好與美歐領導人的想法相反。(紀雙城)  

[編輯:張斯路]
 
返回頂部進入桌面版

國際在線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6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14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