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澳戰艦水下墓地曝光 二戰時曾同歸於盡
這挺機槍名為“琳達”,上面有骷髏頭和交叉腿骨的照片。二戰期間,德軍士兵經常為武器設備取名。(網頁截圖)
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12日報道,澳大利亞科廷大學與西澳大利亞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日前將遙控潛水器放置於西澳大利亞鯊魚灣的最西點陡峭點(Steep Point),在那裏拍攝到德澳戰艦水下墓地70多萬張高清照片。1941年二戰期間,一艘德國軍艦與一艘澳大利亞軍艦在這裡發生激戰,兩艘軍艦最終同歸於盡。
這兩艘軍艦分別為德軍“鸕鶿”號輔助巡洋艦(HSK Kormoran)和澳大利亞“悉尼“號輕巡洋艦(HMAS Sydney),它們于1941年11月份在珀斯西北部海域發生激戰,雙雙沉沒,前者損失了80人,而後者則損失了645人。2008年,這兩艘軍艦的殘骸在陡峭點被發現,當時它們相距約20公里。
拍攝到的這70多萬張照片在Facebook上引起大量關注。 西澳大利亞博物館館長亞歷克·克勒斯(Alec Coles)説:“我們看到許多前所未見的東西,‘鸕鶿’號展示出德國人性化的一面。”
除了沉船照片,研究小組還公佈了“悉尼”號在海底的聲納探測圖像,展示了其被摧毀的船首,還有部分保存完整的武器裝備。研究團隊希望利用這些照片建立沉船的3D模型,為遊客提供更真實的體驗。
此次探險預算超過1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21萬元)。現在西澳大利亞博物館希望籌集到更多資金,以進行這個項目的第二階段。這個項目已經獲得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和澳大利亞海軍協會支持。(楊柳)
德軍“鸕鶿”號輔助巡洋艦。(網頁截圖)
德軍“鸕鶿”號輔助巡洋艦船體上刻有被其擊沉或俘獲的艦船列表。1941年沉沒前,這艘軍艦共擊沉11艘艦船。(網頁截圖)
1941年11月份,德軍“鸕鶿”號輔助巡洋艦和澳大利亞“悉尼”號輕巡洋艦發生激戰,雙雙沉沒海底,直到2008年才被發現。(網頁截圖)
“鸕鶿”號上的武器“琳達”,這是德軍軍艦使用的諸多武器之一。(網頁截圖)
“鸕鶿”號的照片已經證明,它擊沉了澳大利亞“悉尼”號。(網頁截圖)
“悉尼”號損失了645人,而”鸕鶿“號僅損失80人,船上已經生長出海葵。(網頁截圖)
兩艘戰艦沉沒之地相距20公里。(網頁截圖)
在與德軍軍艦激戰後,”悉尼“號沉沒。(網頁截圖)
拍攝到的高清照片展示了為何類似”悉尼“號軍艦被快速禁用的證據。(網頁截圖)
新照片首次展示了直徑15釐米的炮彈孔穿過艦橋上的羅盤平臺。(網頁截圖)
2008年拍攝的沉船照片中有陰影,但是在新照片中沒有發現陰影。(網頁截圖)
“悉尼”號上的許多武器依然保存完整,許多地方在戰鬥中被毀。(網頁截圖)
“悉尼”號被摧毀的船首已經銹跡斑斑。(網頁截圖)
研究人員拍攝到“悉尼”號與“鸕鶿”號的水下照片。(網頁截圖)
遙控潛水器潛入2500多米深的海底,拍攝到70多萬張沉船照片。(網頁截圖)
這些照片有望籌集更多資金,以資助這個探險的第二階段。(網頁截圖)
除了沉船照片,研究小組還公佈了“悉尼”號在海底的聲納探測圖像。(網頁截圖)
將利用這些照片建立起沉船的3D模型,為遊客提供更真實的體驗。(網頁截圖)
這個項目已經獲得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和澳大利亞海軍協會的支持。(網頁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