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鑼鼓巷落選歷史文化街區:商業味太濃

新京報2015-07-25 09:20:01

北京南鑼鼓巷落選歷史文化街區:商業味太濃

  昨日,磁器口地鐵站F口西側,原曹雪芹故居已被拆除,並用施工圍墻圍住。新京報實習生 盧淑嬋 攝

  新京報訊 商業氣息濃郁的什剎海、南鑼鼓巷落選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昨日,北京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20次會議聽取並審議了市人大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

  南鑼鼓巷什剎海“商業味太濃”

  2005年5月1日,《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實施。十年來,實施的情況如何?今年5月份起,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到前門大街、南池子、玉河、南鑼鼓巷、什剎海、大柵欄、琉璃廠等地實地檢查調研。

  檢查組發現,當年以市場化開發帶動危改的破壞性勢頭得到了遏制,在今年4月公佈的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名單”中,皇城保護區、東四三條至八條、大柵欄歷史文化街區紛紛入選。

  但與此同時,執法檢查也發現了很多問題,如南鑼鼓巷、什剎海紛紛落選上述名單。“就是因為商業味兒太濃了,”市人大城建環保委相關負責人透露,歷史上北京城舊城區分不同區域,有居住區、有商業區,以前這兩個地方都是居住區,可是保護開發後卻變成了商業街,臨街都是店舖,脫離了原先的味道。

  據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梁偉介紹,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公益性資金,特別是舊城風貌保護、老舊房屋修繕、市政設施改善、人口有效疏解等資金需求量巨大,但目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資金主要以政府投入為主,與保護工作的需要還有較大差距,且未能得到有效整合,集合效果不明顯。

  此外,引入社會資金的機制和平臺不夠完善,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名城保護的成效不夠明顯。

  執法檢查組在上述地區實地檢查也發現,現在舊城保護和改造仍未跳出以商業開發就地平衡成本的改造模式,導致這些地區商業性開發程度高,但功能和人口卻未能得到有效疏解。

  文保街區詳細規劃十年未出臺

  此外,執法檢查組還發現,上述《條例》要求的舊城和歷史文化街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尚未編制並公佈,致使保護工作缺乏詳細具體規劃和標準。

  《條例》還規定,市政府應當制定並公佈具有保護價值建築的認定標準和程式,統一制定設置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標誌,明確風貌影響評估的具體標準程式和優秀近現代建築、工業化遺産的保護措施,但這些配套制度措施迄今尚未出臺,影響了保護工作統籌和有序開展。

  據統計,目前在舊城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範圍內,居住在平房區的常住人口不少於30萬人,依然存在違法建設現象頻發、安全隱患巨大等突出問題。

  ■ 回應

  會結合具體項目編制詳細規劃

  市人大執法檢查組建議,要按照首都城市的戰略定位和《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有機地納入市“十三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當中,正確處理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的關係。

  此外,市人大執法檢查組提出,應根據保護對象的內容和性質,合理界定保護責任主體,明確投資方式和資金投入重點方向。其中,對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歷史文化街區、文保單位和具有保護價值的建築的保護,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對只需保護舊城整體風貌的區域,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積極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對舊城平房區改造項目,要充分發揮政府和居民的兩個積極性,合理分擔資金,充分發揮政府資金投入的最大效能。

  執法檢查組還建議,抓緊編制歷史文化街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明確保護範圍、保護原則、保護內容、控制指標和土地使用功能、人口密度、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分類保護、整治措施,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約束和服務作用,為做好舊城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及開發利用工作提供重要依據。

  昨日,記者從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獲悉,目前,北京市規劃委已配合市發改委組織編制《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規劃》。

  北京市規劃委表示,將嚴格按照批准的保護區規劃進行管理,在具體建設項目審批時,按照“成熟一片改造一片”的方針,會同相關部門結合具體建設項目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目前已經編制的包括楊梅竹斜街、北京中軸線等地區的保護規劃;正在編制盧溝橋、宛平古城和長辛店老鎮等地區的保護規劃。

  ■ 探訪

  曹雪芹故居十餘年未能復建

  昨日,坐落在崇文門外大街與珠市口東大街交匯處東北角的曹雪芹故居,目前是一片廢墟,被一排灰色矮墻圍住,從外面未看到動工的跡象。附近的居民介紹説,二十多年前這裡是一片院落,裏面大概有十多棟房子,和恭王府差不多,後來修兩廣路時被拆除。

  市人大代表宋慰祖已經連續十年建議復建曹雪芹故居。昨日,宋慰祖介紹,2000年前後,原來磁器口十七間半的曹雪芹故居被拆除,後來不斷有代表委員提出復建,區文化委、區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相應的大綱,包括對房屋做了全面的測量,甚至還做了復建的建築規劃圖紙,市規委還多次調規劃來幫助解決這個問題,但因為房地産開發等原因至今沒有復建。

  因此,宋慰祖認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不僅僅是保護建築,還要保護建築內的人文和文化內涵。比如原來的老崇文區,算是北京市工藝美術最發達的地區,匯集了很多工藝美術工匠、工藝美術大師,但是産業疏解目錄當中,把工藝美術、中醫藥等等都納入進去,“我們是不是就簡單地把他們像企業一樣都搬走?這個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當中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專家聲音

  建議將恢復老城水系提到議事日程

  上世紀末實行土地有償使用後,城市建設模式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用房地産開發來帶動城市建設的模式全面展開,對舊城的保護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到今天也沒有得到根本轉變。

  京津冀協同發展綱要當中提出要建設京津冀的文化體系,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有了新的契機,比如老城水系的恢復對於疏解北京的非核心功能與改善環境是具有世界性的示範性工作,應該提到議事日程,或者在“十三五”規劃當中給予落實。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杜立群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張媛 沙璐

[編輯:李澎]
 
返回頂部進入桌面版

國際在線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6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14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