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面臨邊緣化危機?承諾總裁人選不再限自歐洲
資料圖:當地時間2015年2月27日,希臘雅典,希臘民眾在塔瑪廣場組織遊行,抗議希臘政府與IMF和歐央行關於希臘國家債務的協定。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現任IMF副總裁,原美國花旗銀行總裁和克林頓政府期間美國財政部資深官員大衛·利普頓(David Lipton)近日在接受專訪時罕見地承諾説,該機構總裁人選今後或將不再限于歐洲,他指出:“我們的管理體制必須全面改革以便更好地反映一個快速變化中的世界。”
報道分析稱,或許是歷經希臘債務危機的跌宕起伏之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領導層愈發意識到改革這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建立的、一直由美歐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的緊迫性。
自1944年在佈雷頓森林會議後創建以來,IMF和世界銀行長期在穩定全球經濟的努力中扮演了關鍵但或許有時充滿爭議性的角色。
不論是1997-1998的東亞金融危機,非洲數十年來的援助發展,還是近年來在歐債危機中對愛爾蘭、葡萄牙和希臘等國實施的援助貸款計劃,IMF均是以貸款換深層改革方式,來推動貸款國擴大自由市場元素和減少政府開支。
IMF貸款通常要求貸款國政府大幅度削減政府開支:增加稅收,減少福利和清除腐敗; 正因為要求相對“苛刻”,貸款國往往對IMF口碑不佳。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中國、印度、巴西等經濟高速發展國家的經濟實力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際間不滿IMF現行歐美壟斷管理體制的聲音也越來越高。
自IMF和世界銀行創建之刻起的“老規矩”一直是IMF總裁由歐洲人出任,而世界銀行則必須由美國人負責; 特別是IMF,迄今為止11位總裁中近半數均來自法國。
正因為如此,面對“苛刻”的貸款條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更是對這個70年如一日由美歐已開發國家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怨聲載道,指責IMF完全無視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巨變。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前任IMF首席經濟師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就曾多次坦率指出,IMF和世界銀行要求最高管理人必須是歐洲人或美國人的條款現在已經過時,而且顯得十分“可笑”。
從副總裁利普頓接受BBC專訪中的答問可以看出,IMF高層已經清楚意識到潛在被邊緣化的危機。
特別是在最近一期的希臘債務危機中可以看出,面對民間強力抗議的希臘政府就曾幾度希望擺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而轉向其它途徑借貸。
利普頓承諾,下一任IMF總裁將不再會有“必須是歐洲人”的前提條件,而將“向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開放。
長期對佈雷頓森林體系持批判態度的知名經濟學人薩爾岡·尼桑(Sargon Nissan)對利普頓的最新承諾表示歡迎。
他説:“我們等待這樣一句承諾已經20年了,這是一個重要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