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的解讀人民幣貶值
2015年8月11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被大幅下調1136個基點,與上日中間價出現了接近2%的變化(貶值方向),創下1994年人民幣官方與市場匯率並軌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中國人民銀行當日即發佈《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的説明》和《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就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問題答記者問》的公告,隨後又于8月12日發佈《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就人民幣匯率有關問題進一步答記者問》的聲明。
將人民幣兌美元大幅貶值的現象與央行對於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問題的三份聲明結合起來分析,就會發現,此次人民幣對美元大幅貶值是中央人民銀行順應市場力量,促進人民幣匯率形成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步。人民銀行的聲明,不僅意味著此次人民幣貶值只是匯率機制改革的結果,而且還向外界發出信號,新一輪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正在啟動。
縱觀國際貨幣體系歷史,中央銀行承諾的可信性事關貨幣信譽,一直是貨幣國際市場地位的基礎。此次中國人民銀行對完善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價的説明和答記者問,必定是經過嚴謹論證過後的改革承諾,而非如一些評論者所説的“為了化解外國對人民幣幣值的批評而策劃的説辭”。
人民銀行在《聲明》中明確提出,自2015年8月11日起,做市商在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綜合考慮外匯供求情況以及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化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供中間價報價。雖然,《聲明》和《答記者問》都未明確説明將人民幣中間價改為以上日收盤價作為定價基礎,而是只對做市商報價參考做了明確規定。但是,相比2006年1月4日之後所採取的在當日開市前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向做市商詢價,去掉最高和最低價後得到的加權平均作為當日的中間價或基準價,此次對做市商中間價報價參考的明確規定,實際上在通過加強做市商報價的市場化和透明化,使中間價形成更加參考外匯市場總體供求關係,從機制上防止中間價與市場匯率持續大幅偏離,提高中間價報價的合理性。
從8月10日、11日和12日三個交易日匯率的變化我們可以發現,11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較10日出現了接近2%的變化(貶值方向),12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較11日出現了接近1.6%的變動(貶值方向)。人民銀行的解釋是“如果上日收盤匯率較上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變動較大,會導致當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相應地較上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有一定幅度變動。”
這一解釋其實説明人民銀行實際上參考了做市商基於上日收盤匯率價格做的報價,因此當日的中間價會隨著上日的收牌價而變動。當然,匯率形成機制的完全市場化仍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仍需外匯市場的配套改革。因此,人民銀行在進一步答記者問中也指出,未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將主要參考市場均衡匯率形成,同時繼續發揮基準匯率指導市場匯率的作用,進一步理順兩者之間的關係。
因此,央行此次人民幣匯率調整舉措,並不是為了干預貨幣以重振出口,而是在向外界傳遞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的信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智庫和國際市場分析師也都從積極方面對此次人民幣匯率調整進行理解,並沒有像往常一樣,詬病中國政府操縱匯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8月12日就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調整發表聲明稱,人民幣中間價新機制是受歡迎的舉措,已經宣佈的調整對貨幣籃子沒有直接影響,市場決定的匯率有助於SDR運作。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R. Lardy)也發文指出,“中國此次採取的匯率調整舉措,並不是走向匯率操縱,而確實是努力促使人民幣轉向市場化的浮動匯率體制上來。”匯豐新興市場外匯策略師Paul Mackel在其報告中也説,“中國央行的決定不應被視為蓄意貶值策略,亦非針對外貿狀況而做。”
當然,人民銀行在當前時機推行人民幣中間價格報價調整,也會帶來其它方面的效果。筆者認為,這主要涉及以下四點:
第一,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格報價,可以解決人民幣中間價與市場基準匯率長期偏離的問題、提高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
第二,可以通過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的改革承諾和行動,應對11月份貨幣基金組織對人民幣進入特別提款權(SDR)的評估,增加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的機會;
第三,人民幣匯率貶值雖然對提升中國出口有限,但是也有利於應對中國經濟增速的疲軟,7月份中國出口同比下降8.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是今年4月以來的最弱增長;
第四,人民幣匯率的調整也有利於人民銀行提前應對美聯儲將在年內加息可能導致的美元繼續走強,以及歐元、日元趨弱和新興經濟體貨幣貶值的全球宏觀經濟形勢。
當然,此次匯率調整也面臨一定壓力。因此,人民銀行將進一步加強監管、穩定市場預期、確保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方式的有序完善。(劉瑋,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