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非洲支教五年 感覺一夜回到解放前
被張老師的中文課所吸引的孩子們 攝影:邢一行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邢一行):雖然張文強是一名遠在肯尼亞西部城市基蘇木支教的漢語教師,但即使是在距離那裏三百多公里以外的首都內羅畢,他也是大名鼎鼎。在基蘇木,當地人更是親切地稱他為兄弟,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家人。
張文強在基蘇木都做了什麼?當地人為何會如此愛戴他呢?這一切還要從五年前開始説起。
2010年,四十二歲的張文強參加了國家漢辦組織的對外漢語教師考試,不久之後他便得到通知,被詢問是否願意前往遙遠的非洲支教。家人知道後,都覺得非洲生活條件艱苦,安全形勢又差,都不支持張文強去非洲。但是懷揣著對漢語教學事業的熱愛以及對非洲神秘大陸的憧憬,最後他還是毅然地決定前往這座陌生的非洲城市。
據張文強回憶,他初到自己位於基蘇木東選區的住處時,那裏的“家”給他的感覺真像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對方提供的是一間不足十平米的老舊磚房,進了家門便等於上了床,銹跡斑斑的鐵皮糊頂,都能看到順著頂棚漏處投射下來的一束束陽光。對於房屋的環境,可以這樣打趣地描述:野貓房上走,老鼠常來逛,壁虎多做客,螞蟻搬家忙,蜘蛛愛結網,水電總無常。此情此景,他説他在那個時候最想念的就是自己的家人。
雖然現實很殘酷,但是張文強説他從來沒打過退堂鼓。居住條件的簡陋,僅僅是他來到基蘇木後所面臨的第一個挑戰。
語言是張文強要面臨的第二個問題。雖然他是一名有著18年教學經驗的中學英語老師,但在非洲,當地人説的既不是英式英語也不是美式英語,而是口音獨特的非洲英語。為了和他們打成一片,張文強在到這裡的第二天就開始主動和當地人嘮家常,並學習肯尼亞的官方語言斯瓦西裏語,很快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基蘇木雖然是肯尼亞的第三大城市,但是它的經濟發展依然落後,基礎設施建設也並不完善。所以交通是張文強面臨的第三個難題。他回憶説,當時去給學生上課,他只能和當地人擠小客車,而且經常是頭在車窗外,身子在車裏擠著。基蘇木東選區的幾十所小學,大多建在偏遠的地方,去給學生上課,少則坐上幾裏路,多則要坐幾十里。一到雨季,大多數時間更是“有去無回”。
另外,當地的學校建設也是異常簡陋。校舍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沒有通電,他從漢辦帶來的多媒體包只能暫時封存。而且,學校的教室基本上也都是泥抹棍插,墻壁上到處是破洞,搖搖欲墜。有的學校甚至連這樣的教室都沒有,整個班的學生要在戶外的大樹下上課,校長和老師們的辦公場所也都全是露天的。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張文強堅持每週去一所小學執教。他在任期的前兩年走遍了基蘇木東選區大大小小的47所小學,接受過他漢語課程的學生人數超過了一萬人次。
兩年後,張文強任期已滿。但是他在當地有著超高的人氣,基蘇木東選區議員説什麼也不肯讓他回國。出於對當地人的深厚感情,張文強最終決定繼續留任。
打那時起,張文強結束了遊擊式的生活,他被議員指定派往基博斯中學任教。這所四學年制的學校擁有兩百名學生,位於城鄉的結合部。議員還專門給他配了輛摩托車,他也算是有了自己的“交通工具”,張文強的生活條件慢慢得到了改善,他在教學方面也逐漸地摸到了門道。
在基博斯中學,張文強的漢語課總是能出奇地吸引到學生們的注意力,他上課的時候,在擠滿了學生的教室外,經常會發現一些小傢夥兒爬在樹上朝教室內張望。他的課程不僅僅局限于漢語教學,他還從網上自學了中國武術、傳統舞蹈,並將這些結合在一起傳授給學生,更好地激發了他們學習漢語的積極性。
工作之餘,張文強也頻繁參與基蘇木東選區的各種社區活動、慈善捐贈,他走訪慰問過老人、孤兒,也曾扶貧助困。攝影是他的一大愛好,在基蘇木的五年間,他為不同的人群拍攝過不少照片,包括他的學生、演員、模特、漁民,甚至是給他修過自行車的師傅。而且,每次拍好的照片他都會沖洗出來送給這些人。
認真的工作和火熱的性格讓他完全融入了當地的生活。如今,走在基蘇木的城區、郊外,只要你是中國人,碰到了當地的孩子們,他們會用一個甜美的微笑和“你好!中國人!”這樣的詞語來跟你打招呼。這時,張文強也會自豪地對人説,這些都是我曾經教過的學生。
如今他的任期又滿了,在基蘇木生活了五年的張文強臨行前依然充滿不捨。他心裏掛念著那群喜愛漢語、喜歡張老師的孩子們。在那裏,他種下了一棵小樹,他希望基蘇木的孩子們會像那棵小樹一樣會長成參天大樹。
功夫扇表演 攝影:邢一行
孩子們興高采烈的準備去上漢語課 攝影:邢一行
漢語課上的孩子們 攝影:邢一行
透過張文強支教的學校向外望 攝影:邢一行
學校校長和孩子們一起參加張文強的漢語課 攝影:邢一行
張文強(中)和他的學生們 攝影:邢一行
張文強曾經支教過的一所小學的教室 攝影:邢一行
張文強曾支教過學校的教室 攝影:邢一行
張文強老師支教的一所小學 攝影:邢一行
張文強支教的一所小學的教室 攝影:邢一行
張文強支教學校的辦公室 攝影:邢一行
支教學校的露天辦公室 攝影:邢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