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近期熱炒“中國駭客威脅論”為哪般?

國際在線2015-08-03 14:36:42

  圖片默認標題

  資料圖片:“網上事”還是須得到“網下來辦”

  2015年7月30日,《華盛頓郵報》刊登了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發言人朱海權先生致函該報編輯的公開信,對該報近期連續刊登有關中國政府發起針對美國的網絡攻擊的“不公正”指責予以公開駁斥,並直言美方在網絡安全問題上若是一味“訴諸麥克風外交只能適得其反”,進而呼籲中美雙方就網絡安全攜手合作而不是相互指責。

  無獨有偶,就在同一天,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也刊發了一則獨家報道:一張聲稱是獲取自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所謂“機密地圖”顯示中國在過去5年間對美國發動了近700次網絡攻擊,受中國駭客侵害的目標幾乎涵蓋了美國經濟發展的各個行業,不僅包括谷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等商業巨頭,而且連政府機構以及軍方部門也均未能倖免于外。

  “中國駭客威脅論”沉渣泛起、甚囂塵上,中美網絡安全爭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事實上,冰凍三尺決非一日之寒,中美在網絡安全領域的恩怨糾葛由來已久。從2010年1月“谷歌事件”到2013年6月“棱鏡門事件”,從2014年5月所謂“五名中國軍人涉嫌經濟間諜案”到2015年6月美國聯邦僱員數以百萬計的人事檔案資料信息“外泄疑案”,中美兩國在這一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的角力較量似乎就不曾停歇過,網絡安全也一度成為影響中美雙邊關係中升溫最快的問題之一,引發了兩國有識之士對於網絡空間矛盾管控的關切與憂慮。

  作為當今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強的發達國家與發展勢頭最勁的發展中國家,美中在網絡空間這一新興疆域裏的分歧與爭鬥,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也是兩國在傳統安全領域中長期以來形成的結構性矛盾的一種延伸與折射。

  美方基於自身的先發優勢大肆鼓吹不受主權約束的信息自由流動、動輒公開指責中國妨害網絡自由,而中方鋻於自身的後發身位堅持本國的網絡主權行為不容他國置喙、主張信息安全基礎上的自由流動。這兩種側重點迥然不同的理念的 “火星撞地球”似乎難以避免。可以預見,中美今後在網絡安全領域中的爭議或將“綿綿無絕期”

  在2015年7月1日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國,以及在7月6日對外全文發佈並公開徵求意見的中國第一部“網絡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草案)中,均明確提出了“網絡空間主權”概念,凸顯中國參與網絡空間全球治理規則制定的意志。

  美國主流媒體選擇在這一時段集中大炒特炒“中國駭客威脅論”,其背後動機頗耐人尋味,既可以視為其一貫偏頗認知的一種慣性延續,也不無利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於9月正式訪美之機有心炮製“熱點”發酵藉以吸睛這一層策略考量。

  從短期內來看,美方憑藉其在國際輿論中的話語權優勢,或將對中國的國際形象造成一定負面衝擊;不過,就長期而言,無論是表面上的劍拔弩張還是背地裏的暗流涌動,此番網絡問題上的“美攻中守”並不太可能對早已深度融合的中美關係造成實質性傷害。筆者預計,其最終結局與前幾次“拉鋸戰”的走勢在本質上無多差異。

  然而,“網事並不如煙”,説到底“網上事”還是須得到“網下來辦”。隔空罵戰甚或網絡對攻對於相互依賴日益加深的中美關係發展大局來説,即便不至兩敗俱傷,也自必是事倍功半、因小失大。唾沫四濺的“口水仗”之餘,中美雙方的相關實務部門還是應該回到談判桌前開誠布公地“共商網事”方是上策。(檀有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系主任)

[編輯:王瑞芳]
 
返回頂部進入桌面版

國際在線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6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14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