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監聽諸盟友,一個都不能少 安倍被“打臉”

中國新聞網2015-08-05 10:23:04

  “維基解密”網站近日公佈的一份機密文件顯示,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對日本政府省廳及企業等實施有計劃的監聽及間諜活動。日本方面的“曖昧”回應受到關注。事實上,美國對親密盟友實施竊聽活動早已不是第一次被媒體曝出。種種跡象顯示,日美這對表面“親善友好”的盟友間其實早有裂痕,互挖墻腳之舉也早有緣由。

美國監聽諸盟友,一個都不能少 安倍被“打臉”

  維基解密網站31日爆料稱,美國針對日本政府和企業開展了間諜活動。(圖片來源:維基解密網站)

  歐洲盟友“無一倖免” 普京或成唯一“短板”

  過去幾年,美國安局竊聽外國領導人的報道可謂屢見不鮮,其中就包括其最親密的幾位盟友。事件曾一度造成涉事各方關係緊張,並釀成多起外交風波。而在該機構前僱員愛德華·斯諾登的“棱鏡門”事件爆發後,奧巴馬政府曾被迫對情報機關的個人信息收集活動進行改革。

  今年6月,法國《解放報》等與維基解密共同披露了一系列機密文件,稱包括希拉克、薩科齊和奧朗德在內的三任法國總統均在美國竊聽之列。事件引發美法關係一度陷入緊張狀態,美法盟友也被指出現“尷尬”裂痕。但事關國家利益,法國政府並未因此而“拋棄美國”。

  今年7月,維基解密再次爆料稱美國安局竊聽德國總理默克爾及其最親密顧問的電話長達多年,並對德前總理的下屬進行了秘密監視。事件引發包括默克爾本人在內、德國各界的強烈不滿,德美關係“再度緊張”也是自不必説,但出於各種利益考量,事件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美國監聽諸盟友,一個都不能少 安倍被“打臉”

資料圖:德國總理默克爾

  不過,美國情報機構的監聽技術雖堪稱高超,但也並非“無往不勝”。有俄羅斯軍事專家就指出,類似俄總統普京的通話就“絕無可能被美國截獲”。因為普京使用的是衛星網絡,配備強大的編碼器,且並非這一種,敵方若要破譯他的談話,大概至少需要“90年的時間”。

  但為啥法國總統奧朗德、德國總理默克爾以及歐盟其他領導人的通話,美國人竊聽起來就如探囊取物呢?專家指出,因為巴黎和柏林與北約、美國等“過從甚密”,歐洲國家與美國皆使用相同類型的電子設備,所以中情局特工能輕鬆破解“友邦”領導人的加密通話。

  而維基解密此次公佈的文件顯示,美國從2006年起就對日本35個目標進行竊聽,包括政府高官及大財團高管。雖然文件未顯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中招”,但其內閣中的多名高官卻並未倖免。竊聽內容則涵蓋日美關係、氣候變化談判、甚至包括安倍在官邸所做的機密簡報等。

  此外,日本三菱及三井這兩大財團的能源部也遭到其竊聽,且相關活動早在安倍第一次擔任首相時就已開始。此外,本次公開的文件中還有一份標著“最高機密”,美國還將其與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這幾個情報聯盟盟友進行了分享。尺度之大讓各界大跌眼鏡。

  日美回應耐人尋味 互挖墻腳安倍“打臉”

  與外界的激烈反應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日政府此次的表態十分耐人尋味。一向反應迅速的日本政府就在事件爆出三天后才做出回應,甚至還有政府高官對美國的行為表示“理解”,與此前同遭美竊聽的德法政府形成鮮明對比。美國也一直不見認錯,還堅稱這種竊聽行為是“為了保護盟友安全”。

  據報道,美國在竊聽問題上的雙重標準及安倍政府逆來順受的仆從心態,很快招致日本各界的猛烈抨擊和嘲諷。日本《每日新聞》直指美國此舉“無恥下流”;朝日電視臺更稱這是 “間諜行為”;《東京新聞》指美國的情報戰“不講情義”,為了國家利益對盟國政府都會展開竊聽。

美國監聽諸盟友,一個都不能少 安倍被“打臉”

資料圖: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但是,美國為什麼會冒著被圍攻的風險,對“親密戰友”日本下手呢?有專家認為,日美戰後訴求的轉變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戰後,日本深受美國影響和制約,而安倍自第一任期開始即推行所謂的“脫離戰後體制”,其核心內容多與美國價值取向背道而馳。但在涉及關乎美國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上,美國斷不會任由日本為所欲為。由此可見,這也可能正是美國對日本進行監聽和防範的深層原因。

  更讓安倍深感“打臉”的是,其目前正積極推進的新安保法案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進一步強化未來的日美安保合作、打造更強有力的日美同盟。除民眾反對致支持率大幅下跌外,此次事件對安倍政權來説更無異於雪上加霜,在法案“存在違憲”問題的基礎上,又將再度生出其目的性正確與否的疑問,進而對正在參議院進行的相關審議也會造成進一步的負面影響。

[編輯:張斯路]
 
返回頂部進入桌面版

國際在線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6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14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