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鄭曉幸:為傳統文化找準新表現形式

2016-01-27 15:26:19|來源:四川新聞網|編輯:張斯路

  [川網會客廳]鄭曉幸:為傳統文化找準新表現形式

  省政協委員、省文化廳廳長鄭曉幸

  [川網會客廳]鄭曉幸:為傳統文化找準新表現形式

  四川新聞網成都1月26日訊(川網集團省兩會報道組記者 沈杏怡)“老百姓對於文化的需求是多樣的,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尤其是80後、90後,甚至00後,他們的文化需求和傳統需求有所不同。”省政協委員、省文化廳廳長鄭曉幸在接受四川新聞網記者採訪時談到,“新時代要求我們,要運用數字平臺、互聯網等技術,吸引新型文化群體,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文藝品味。”

  “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 “情懷”二字是重點

  在2016年文化扶貧工作中,鄭曉幸談到,將採取“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的方式。“要幫扶貧困地區文化發展,首先仍要有‘送文化’的形式,不‘送’,何來‘種’?”他認為,“送文化”下鄉的文藝工作者,要有人文情懷,不能有完成任務的心態,要真真切切地紮根基層,深入基層百姓心中,探尋百姓真正的文化需求。

  提高文化自覺性 保護傳統文化

  在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工作中,提到“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在接受四川新聞網記者採訪時,鄭曉幸表示,如何保護傳統文化,目前面臨著大挑戰。

  “就拿鄉村旅游來説,‘同質化’現象嚴重,好像每個古鎮裏的東西都一模一樣。究其根源有三,其一,對傳統文化挖掘不夠;其二,傳統技藝傳承人瀕危;其三,傳統技藝的生存空間在工業化時代受到了擠壓。例如,一副純手工羌繡價值可能不菲,但如果你去到義烏這些地方,會發現一副同樣精美的機器製作的刺繡也許只要幾十塊錢。”

  面對這樣的挑戰,鄭曉幸指出,傳統文脈就是“魂”,一旦消失,就不易恢復,所以需要各地各部門都建立文化自覺性,自己主動承擔起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特別是像古村落、古建築、古街道等,必須要有更嚴厲的保護措施,要讓大家都樹立起家園意識、回望意識和堅守意識。”

  提高百姓參與度 讓傳統文化迸發新活力

  在談到如何應對當下年輕群體的文化需求逐步轉變的問題時,鄭曉幸説,現代人尤其是80後、90後和00後,審美文化情緒都在發生改變,所以在文化傳承上也需要創新。

  在接下來的工作中,鄭曉幸認為重點應該在調整文化供給方式,讓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文化供給方式更加時尚化、生活化,更具有親和力,提高百姓參與度,讓文創産品能走進百姓家,解決文化供給中的同質化、低端化和單一化,讓文化産業和文化事業相輔相成,以做到真正提高百姓文化素養和國民素質。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