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互鑒聯動共贏的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需要更緊密的人文交流

2016-09-09 21:37:08|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杜軍帥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玉娟):在第十九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建設暨國際産能合作研討會”中關於如何擴大發展機遇,推進務實共贏的産業合作,增進友好互信的人文交流三個議題引起了來自社會各界專家的關注和積極研討。

  泰國正大管理學院中國研究生中心主任洪風在發言中説:“比如説,中國大量的(企業)“走出去”,走到了泰國,企業“走出去”以後兩眼一摸黑,所以成功與失敗的比例是50:50。”

  “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沿線國家積極響應。具體到企業及個人,他們帶著資本與熱情走出去了,但有時卻會碰得一鼻子灰。政策支持,項目成立,工廠也建成了,技術和人力也都到位了,為什麼會在溝通和交流中遇到問題而導致失敗呢?

  長期在華人華僑人群中調研觀察的福建省僑聯主席陳式海發現了這現象的本質——人文交流在經濟合作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有句老話:先有感情再做生意。這也是人文的價值。我覺得在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合作各個領域的合作過程中,人文交流也是最省錢的,成本最低的,可以講是花小錢辦大事,非常的重要。”

  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從1997年開始每年舉辦,到今年已經是第二十個年頭了。而中國人做生意的方式也在這二十年裏發生了質的飛躍和變革。為什麼在互聯網、物流網這些節省時間、人力和財力的平台下,我們仍要如此重視線下會展的佈置與人員的交流,重視人們歡聚一堂共商大事呢,其實這就是人文交流在經濟建設中所起到的橋梁與靈魂連接的作用,尤其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五通建設裏,國際人文交流更是我們所面臨的最需用心解決的事情。

  巴基斯坦中國理事會主任、國防大學教授哈瑪洋·汗在論壇發言中説:“我們知道‘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非常的倡議,是由中國領導人提出非常宏大的計劃,那麼,在實際中也要解決和遇到很多問題。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推行有三到五年,我們也開始感受到一些成果。”

  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是一項重大的戰略構想,“互聯互通”是“海絲”建設的重要內容,既有基礎設施的基礎連通,也有包括規章制度方面的“軟連通”,更有推動人員流動的“人連通”。人文交流是這一重大戰略構想的重要內容,加強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將有利於推動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文化資源共享,推動中國同沿線國家思想文化交流,推動各國文明多維度的交融,增強對彼此文化的認同感。實現人文交流的路徑和形式是多樣的,既有文化教育智庫的合作與交流,又有華僑華人民間外交等方面的交流,在此背景下,充分調動各國各地區文化軟實力資源,創造和建立有效的人文交流合作機制,實現人文交流多層次全方位和可持續發展,成為了一項負責價值的議題。

  為此,借力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這個平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福建省廈門市將會持續發揮口岸、貿易、投資、華僑華人、人文歷史等優勢,建通道、搭平臺,匯聚物流、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打造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互聯互通、經貿合作、海洋合作、人文交流四個樞紐,著力建設區域性走出去的重要集聚地、口岸和綜合服務平臺,做大進出口,做強港口,不斷深化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

  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本月5號落下帷幕,緊接著舉行的這次研討會是對G20峰會和日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精神的積極響應,目的是共同探索進一步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和深化國際産能合作的科學路徑。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理事會主席郭業洲表示,互聯互通網絡逐步成形,産能合作加快推進,機制創新取得突破,人文交流更加緊密。為更好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聯盟將開展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研究,推動各方發展戰略對接;推動相關各方優化合作方式、完善合作框架、拓展合作空間;通過溝通交流凝聚共識,塑造積極友好的社會民意基礎;注重以智庫交往帶動人文交流,不斷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共識、夯實堅實的現實基礎。

  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署理總會長、丹斯裏拿督斯裏林錦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的投資環境可以説非常好,馬來西亞到中國來投資的非常的好也非常的多,越來越多!而且中國人去馬來西亞(投資)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自從習主席提出‘一帶一路’的概念,我們都已經在進行著非常大的互動聯繫,尤其是貿易的往來,現在已經超過了一千億美元,在將來的,明年我們將超過一千多億。中國對馬來西亞的商貿的來往,我們有著非常大的信心。中國的人和馬來西亞的語言方面沒有問題,文化方面也是一樣,同一樣的文化和教育,所以,無論什麼樣的合作領域談起來也容易。這是中國在馬來西亞投資的一個主要優點。”

  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中國與東南亞因為地緣相近,中華文化相通,在兩方互動往來的過程中增進交流,因此像類似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這樣的非政府組織才會有著很大的動力和熱情促進兩地的“走出去”和“引進來”。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翟崑做了一套測量“一帶一路”互聯互通水準的指數,形象地將政策溝通、貿易暢通、設施連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轉化成數據,定量的評估了中國與東南亞在深厚的人文交流基礎上所進行的國際交流建設互動。

  中國文化基金會主席韓勃在論壇上向各界嘉賓介紹説:“促進人文交流的有效途徑、交流形式和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我有幾點體會:

  第一,帶著問題意識找到大家都感興趣的問題。時下有各國之間爭奪話語權的説法,我認為話語權不是爭奪來的,不是誰的聲音高就享有話語權,而是你的議題是否符合大多數國家的需求,你提出的話題正是大家的共同關切,大家自然想,話語權一定在你手裏;第二,帶著平等的心態,使用共同的話語體系;第三,帶著開放視野,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第四,帶有互惠原則,選擇讓對方感興趣的文化資源進行交流;第五,帶著責任意識,開展全民外交活動。 ”

  當然人文交流得基於各個層面的互動交流,中國企業和機構應該積極從各方面去努力探索,因地制宜,從而尋求到與每個地區交流互通的金鑰匙。來自巴基斯坦的哈瑪洋﹒汗先生談到了中國文化和其他國家文化的差異,值得在推進人文交流方面特別關注,不僅僅應該加強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傳播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對彼此文化的尊重和了解,這樣的效果會更好。青年是促進人文交流的最好的途徑和最好的生力軍,因此,青年之間的交流值得我們大力的促進。

  雲南財經大學印度洋地區研究中心的教授汪戎在發言中表示:“有一個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層面我們必須關注,這就是文化精英的相互了解和接觸。文化在一個國家事實上它的傳播和交流是這個國家最深層次的心裏感受和傳統的凝聚。像中國的一位老先生,他是世界上很少懂得古印度語的專家,正因為他常年研究,結果他能夠把古代印度的英雄史詩《羅摩衍那》翻譯成中文,用四年的時間翻譯成中文之後,在中國普遍傳播。他得到了印度的極大的尊重,特別是印度文化精英們的尊重。1975年他訪問印度,那個時候中印之間的關係是達到了冰點,但是他的訪問得到了印度各界的歡迎,特別是文化界、教育界,非常隆重的接待他。從此中印的關係開始打破堅冰。”

  人文交流之間需要非常靈活的機制,要促進人文交流,活動形式就應該是多種多樣,如果政策不靈活的話,可能會遇到很多阻礙,而且要增強互訪機制的便利化,促進各個智庫和研究機構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印尼駐華大使蘇更·拉哈爾佐用當地諺語講過,如果你想走得快就獨自前行,如果你想走得遠就共同前進。共同前進的路上應該是互通互信、互幫互助、互惠互利,這也是人文交流在海上絲綢建設中所起到的作用。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