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渤海糧倉”工程:五年增糧200多億斤丨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2019-07-10 14:46:38|來源:科技日報|編輯:杜軍帥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時下,位於“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項目區的河北省南皮縣小麥正值收穫季,小麥喜獲豐收,麥農喜上眉梢。

  曾經,這裡是“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中低産田大多是瘠薄鹽鹼的地塊,一首民諺道盡種糧的艱難。

  帶來改變的,是“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

  “以前沒人願意種地,畝産就300來斤,種得多、賠得多,只有老人們捨不得土地撂荒才一年年地種著。”河北省滄州市南大港管理區一分區北尚莊村農民遲玉甲説,“現在用了‘渤海糧倉’的優質麥種,加上科學的種植技術,畝産能到800多斤,種地總算有了收入。”

  這幾年,遲玉甲陸續流轉了3000多畝土地種新品種小麥,從耕到種再到收全實現了機械化,收入可觀。

  2013年,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振聲的倡導下,在中科院先行先試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由科技部、中科院聯合相關省市,啟動實施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

  而更早一些,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刊》刊發了李振聲和劉小京等人的文章《建設“渤海糧倉”的科學依據》。文章中指出,作為黃淮海平原的一部分,環渤海地區除了現有耕地4000萬畝外,還有鹽鹼荒地1000萬畝,具有較大的增産潛力。“環渤海地區主要問題是鹽鹼危害嚴重,有水但品質不好,開發有難度,但相比西部缺水地區要容易一些。預計到2020年,環渤海地區具有增産100億斤糧食的潛力,有望建成‘渤海糧倉’。”

  2013年,“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啟動。明確提出,第一階段到2017年實現增糧能力60億斤,第二階段到2020年實現增糧能力100億斤。

  “我們這支團隊自2013年成立以來,組織33家單位、500多名科技人員在95個縣市建立104個試驗示範基地,針對環渤海區域制約糧食增産的土、肥、水、種關鍵問題開展了技術攻關和技術的集成示範推廣。”中國科學院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首席科學家劉小京表示。

  經過6年的科技攻關,我國第一個雜交不親和玉米新組合被培育出來;突破了微鹹水長期安全利用難題,讓鹹水的資源利用率從不足8%提高到了20%;開發了鹽鹼地糧食作物專用高效肥料和鹽鹼地改良增效劑,增産6%以上,氮磷利用效率提高5%—29%;集成了分區分類增産增效技術模式18套,制定了中低産田糧食生産技術規程和標準51項;培養了中青年研究骨幹77人;累積培訓了農民技術人員6.9萬人次……

  劉小京介紹, 6年來,“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系統構建了作物耐鹽選育體系,創立了玉米無隔離制種技術,推動了耐鹽抗逆作物品種的選育和應用;突破了微鹹水安全灌溉難題,構建了農田多水源高效利用技術體系,為環渤海糧食增産和節水壓採提供了支撐;創立了施用微生物有機肥培育耕層土壤大孔隙結構促進鹽分下移、鹹水直灌耕層水鹽調控、耐鹽植物種植梯次推進改土技術,突破了濱海平原地下水淺埋區鹽鹼地改良利用難題。

  “與此同時,研發了一批區域適應性肥料品種,顯著提高了鹽鹼區肥料利用率,推動了鹽鹼地專用肥料産業發展;集成構建了中低産分區分類增産增效新模式,創新了示範推廣機制體制,促進了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取得了一批知識産權,培養了一支中低産田研究隊伍。”劉小京説。

  根據第一階段項目任務執行情況驗收報告,“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5年累計示範推廣8016.7萬畝,棉改糧279.2萬畝,改良鹽鹼地580.3萬畝,累計增糧209.5億斤,節本增效186.5億元,節水43.5億方。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