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雷鋒精神永不褪色 青春坐標跨越時空
2021-06-11 11:09:17來源:光明日報編輯:王魯平

雷鋒精神永不褪色 青春坐標跨越時空

  觀眾在遼寧撫順雷鋒紀念館內參觀。新華社發

  本期主題:雷鋒

  雷鋒,1940年12月18日生,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職。2009年,雷鋒當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2019年,雷鋒被評選為“最美奮鬥者”。雷鋒還是10位全軍挂像英模之一。雷鋒題材文藝作品數不勝數,成為講述雷鋒故事,弘揚雷鋒精神的重要載體。

  編者按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百年中國共産黨歷史,也是英雄輩出的歷史,方志敏、楊靖宇、劉胡蘭、黃繼光、雷鋒、王進喜、陳紅軍、黃大發……他們不僅彰顯了共産黨人的信仰,也為中華民族凝聚起堅不可摧的力量。

  作為一名生命定格在22歲的普通士兵,雷鋒一生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但他堅持做好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最終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在平凡崗位鑄就輝煌人生,這是雷鋒精神熠熠閃光的鮮明特徵。雷鋒這種從平凡到不平凡的人生,是我們可以學習也應該學習的。

  雷鋒精神展現了最美好的人性,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産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幾十年來,圍繞學雷鋒,文藝界創作出數不清的文藝作品,激勵著人們以雷鋒為榜樣,爭做平凡英雄。在這些作品中,報告文學《雷鋒的故事》、長詩《雷鋒之歌》、歌曲《學習雷鋒好榜樣》、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話劇《雷鋒》等影響較大。雷鋒精神是永恒的,文藝界對雷鋒的書寫還在繼續。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在全國掀起學習雷鋒精神的熱潮。2018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省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參觀時強調,“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用文學、音樂、美術、戲劇、影視、書法等不同的文藝樣式,創作了豐富多彩的文藝作品,講述雷鋒故事,擦亮雷鋒精神這面永不褪色的旗幟,讓學雷鋒成為別樣的時代風景。

  1、雷鋒去世後幾十年間,《雷鋒日記》一版再版,1999年10月,被評為“感動共和國的50本書”之一

  過去幾十年,社會上出現了大量雷鋒題材的出版物,其中《雷鋒的故事》《雷鋒日記》《雷鋒之歌》等影響較大。

  軍旅作家陳廣生寫的《雷鋒的故事》影響了整整一代人。陳廣生早年曾在工程兵7343部隊(即雷鋒生前所在團)擔任理論教員,跟雷鋒走得比較近。在與雷鋒相處的過程中,陳廣生漸漸了解到雷鋒的不幸身世與做好事的初心,為日後寫作《雷鋒的故事》奠定了感情基礎。

  早在1961年2月,陳廣生就創作出近4萬字有關雷鋒的報告文學《向陽坡上長勁苗》。雷鋒犧牲後,他把《向陽坡上長勁苗》分成若干個獨立的小故事,以“毛主席的好戰士”為題在《撫順日報》連載。隨著雷鋒事跡的廣泛宣傳,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和春風文藝出版社找陳廣生這位熟知雷鋒故事的“活字典”約稿。於是,他在此前報告文學的基礎上寫出了近10萬字的《雷鋒的故事》。這是全國第一部完整介紹雷鋒生平事跡的著作,一次次重印,成為學雷鋒的必讀書。後來,寫雷鋒、講雷鋒幾乎成為陳廣生生活的全部,他又出版了《偉大的戰士》《雷鋒傳》等有關雷鋒的書籍。

  1963年早春,躺在病床上的王震將軍在報紙上看到長篇通訊《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他被雷鋒精神深深感動,覺得應該為宣傳雷鋒精神做點什麼,於是叫來詩人郭小川以及賀敬之、柯岩夫婦,希望他們寫寫雷鋒。

  郭、賀、柯原本商定一起赴撫順採訪,但因故柯岩一人先行。柯岩在撫順下連隊、入軍營、進宿舍、到伙房,含淚聆聽雷鋒的戰友們講述他的感人事跡,流淚閱讀雷鋒20多本日記。柯岩採訪了一個月左右,全面了解了雷鋒短暫而偉大的一生,心靈受到極大震撼。回京後,她迫不及待地向賀敬之講述雷鋒的故事,邊講邊流淚。柯岩後來回憶説:“我一輩子經歷過兩次萬民悲痛,一次是送周恩來總理,一次是送雷鋒。雷鋒在撫順,也是萬人空巷去送他,一邊送一邊哭——確實叫你覺得偉大是出於平凡之中的。”

  深受雷鋒精神感動的柯岩,用樸實無華的語言一氣呵成寫下長詩《雷鋒》。之後,又陸續創作出詩歌《我對雷鋒叔叔説》《向雷鋒叔叔致敬》。1963年8月,這三首詩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結集出版,伴隨一個時代少兒的成長。同樣受到雷鋒精神感染的賀敬之,在柯岩的鼓勵下,創作出1200多行的長詩《雷鋒之歌》。這首長詩氣勢磅薄,朗朗上口,融議論抒情于一體,把雷鋒置於廣闊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生活之間,揭示出學習雷鋒的重大意義。1963年4月11日,中國青年報“向日葵”副刊刊出《雷鋒之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打動了無數讀者。中國青年報還組織了“向雷鋒同志學習什麼”的討論會,緊接著推出《怎樣寫自己的歷史》《永遠保持鮮紅的顏色》等文章。5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單行本《雷鋒之歌》。《雷鋒之歌》與當時某些空洞的標語口號類新詩形成鮮明對比,對日後的青年詩創作産生了很大影響。

  雷鋒是個文藝青年。他曾十分動情地對身邊人説:“如果你我能將人民群眾改天換地的偉大鬥爭用藝術形式錶現出來,那該有多好啊!”1958年3月16日,雷鋒在《望城報》發表了散文《我學會開拖拉機了》。同年8月1日,他發表了抒情長詩《南來的燕子啊》。如今,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還珍藏著幾篇雷鋒生前所寫的小説手稿。

  除了發表文學作品,雷鋒把對黨和人民的感情及對生活的熱愛更多地記在了日記中。“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才永遠不會乾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有力量。”“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雷鋒日記中的很多文字,至今讀起來依然振聾發聵,讓人心生感動。1960年12月1日,雷鋒日記在當時的瀋陽軍區機關報《前進報》上首次以一個版的篇幅摘錄發表。雷鋒犧牲後,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許多報刊摘發了雷鋒日記。1963年4月,約4.5萬字的《雷鋒日記》共選輯121篇,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雷鋒去世後幾十年間,《雷鋒日記》一版再版,1999年10月,被評為“感動共和國的50本書”之一。

  2012年,《雷鋒全集》由華文出版社出版。全書匯集了雷鋒22年人生歷程中所寫下的日記、詩歌、小説、講話、書信、散文、贈言等近20萬字。這些內容全部由雷鋒手記整理而來,許多珍貴資料還是首次面世,為讀者展現了一個真實、可愛、可敬、可學的好榜樣雷鋒,是迄今為止最完整的雷鋒個人文集。

  近些年,隨著雷鋒生平事跡與雷鋒精神內涵的不斷挖掘,雷鋒主題出版物越來越多。僅2012年,為紀念雷鋒犧牲50週年,出版界就推出雷鋒主題圖書300余種。雷鋒主題出版物越來越多樣化,既有漢文版,也有少數民族文字版和外文版;既有文字類,也有連環畫、挂圖、音像電子出版物等;還有一些出版物將雷鋒精神與愛崗敬業、團隊合作、人生規劃等結合起來。一系列雷鋒出版物互相配合、互相補充,營造出立體式的學雷鋒氛圍。現在,每年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前後,許多新華書店都會設立雷鋒圖書專架,《雷鋒全集》《雷鋒畫傳》等圖書依然受到讀者的歡迎。

  2、《學習雷鋒好榜樣》,一首急就章的歌,卻傳唱至今,經久不衰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於革命忠於黨,愛憎分明不忘本,立場堅定鬥志強……”在許多紀念雷鋒的儀式上,人們都會齊聲高唱鏗鏘激昂的《學習雷鋒好榜樣》。雷鋒精神極為豐富,有愛崗敬業、甘於平凡的“螺絲釘”精神,有盡職盡責、刻苦鑽研的“釘子”精神,有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補丁”精神,有善待他人、捨己為公的“傻子”精神……《學習雷鋒好榜樣》唱出了雷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等刊登了毛主席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當天上午,正在學習題詞的戰友文工團突然接到通知,下午兩點要上街宣傳題詞。不知是誰提議:“我們是文工團,下午參加活動的時候應該拿出一首歌來唱。”這個提議立即得到響應,同時大家紛紛把目光投向創作組的生茂和吳洪源。

  當時已是上午10點,時間非常緊迫。二人腦子亂哄哄的,特別著急,趕緊開始苦思冥想。也許是急中生智,也許是靈光乍現,吳洪源突然想起一句話: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毛主席號召向雷鋒同志學習,就是樹立了一個榜樣,於是吳洪源圍繞“好榜樣”三個字開始寫詞。寫好詞,快12點了,生茂顧不上吃飯就開始譜曲,僅用了1個小時左右就把曲子譜好。文工團的戰士們來不及排練,把歌詞抄到紙片上、手心中,路上一邊記歌詞一邊學唱。到了街上,他們一唱,立刻引起群眾強烈的共鳴。

  隨後,人民日報刊發了這首歌的譜子,中央及各地廣播電臺播放了歌曲的錄音。1964年5月,在“全軍第三屆文藝匯演”中,《學習雷鋒好榜樣》獲“優秀獎”。1989年,在慶祝新中國成立40週年“喚起我美好回憶的那些歌”評選活動中,《學習雷鋒好榜樣》又被廣大聽眾推舉出來,獲“優秀作品獎”。若干年後憶及往事,《學習雷鋒好榜樣》的兩位主創表示,其實這首歌沒什麼特別抓人的地方,主要是因為雷鋒精神太深入人心了,所以我們急就章的歌,才能借著雷鋒精神的光傳唱開來。

  在毛主席的號召下,全國掀起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高潮。在這個過程中,産生了另一首金曲《唱支山歌給黨聽》。有人曾認為這首歌的歌詞是雷鋒創作的,後來證實是雷鋒從報紙上摘抄的,原作者是姚筱舟。不過,雷鋒在摘抄時,將原詩中的“母親只能生我身”改成“母親只生了我的身”,把“黨號召我們鬧革命”改為“共産黨號召我鬧革命”,刪掉了原詩中歌頌“大躍進”的內容。這一改一刪,不僅使原詩主題更加鮮明,而且更具有音樂的節奏感,更適合譜曲。雷鋒殉職後,上海音樂學院作曲家朱踐耳在《雷鋒日記》中看到了這首改抄的詩,心情難以平靜,譜成了曲子。這首歌經當時正在上海音樂學院聲樂係民族班深造的藏族歌唱演員才旦卓瑪深情演唱,很快成為紅遍大江南北久唱不衰的名歌。

  1963年1月7日,雷鋒生前所在的運輸連二排四班被國防部命名為“雷鋒班”,這是全國第一個以雷鋒名字命名的集體。從此,“雷鋒班”一茬茬戰士接過雷鋒的槍,踏著雷鋒的足跡,矢志不渝地傳遞著雷鋒精神的火炬。一直到今天,“雷鋒班”的老兵在將鋼槍傳遞給新兵時都會教他們學唱《接過雷鋒的槍》:“接過雷鋒的槍,我們都學習他的榜樣;接過雷鋒的槍,千萬個雷鋒在成長……”這首《接過雷鋒的槍》作于1963年,由朱踐耳創作詞曲,至今仍回蕩在軍營,激勵著廣大官兵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

  除了《接過雷鋒的槍》,“雷鋒班”還創作了班歌《雷鋒的傳人是我們》。這首歌由“雷鋒班”第17任副班長李峰威創作,在1990年全連的一次晚會上,“雷鋒班”全體戰士演唱後,作為“雷鋒班”班歌流傳了下來。一代代“雷鋒班”的戰士,如歌聲所唱:“歷經風雨我們志不移,把雷鋒火炬來傳遞。你吹冷風我們學雷鋒,不怕別人叫我們傻大兵。我自豪,我自豪,我是雷鋒班的一個兵;我驕傲,我驕傲,雷鋒的傳人是我們。”李峰威退伍後,一直致力於雷鋒精神的宣揚,被評為“首都最美志願者”“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學雷鋒志願服務‘最美志願者’”。

  多年來,雷鋒的事跡、雷鋒的品格、雷鋒的精神,伴隨著雷鋒主題音樂作品在全國各地廣為傳頌。這些歌曲或雄壯激昂,或熱情奔放,或莊重平緩,或歡快流暢,或充滿童趣,訴説著一樁樁暖心的善舉,歌唱著雷鋒的優秀品格,讚美著雷鋒的無私情懷。

  3、關於雷鋒的各類藝術作品不斷涌現,證實了雷鋒精神的恒久生命力

  1965年,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董兆琪執導的黑白電影《雷鋒》在全國上映。影片選取了雷鋒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用樸素的白描手法,講述了雷鋒從一個稚嫩的少年變成一名平凡而偉大的解放軍戰士的過程,表現了雷鋒大公無私、艱苦樸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德。由傅庚辰創作詞曲的主題曲《雷鋒,我們的戰友》,輕鬆明快,旋律優美,至今許多人還能哼唱。

  拍攝之前,劇組在全國遴選飾演雷鋒的演員,據説已考察了上百人,但卻一個個被否掉了。後來,董兆琪和團隊來到解放軍藝術學院,一個叫董金棠的小夥子,引起了導演的注意。經過化裝、試鏡,憑藉跟雷鋒相似的個頭、胖瘦、長相、氣質,21歲的董金棠最終被確定飾演雷鋒。

  為了演好雷鋒,董金棠等演員跟隨導演來到雷鋒生前所在連隊體驗生活,與雷鋒的戰友們吃住在一起。雷鋒的戰友們給了董金棠很多幫助,為他講雷鋒的事跡,介紹雷鋒走路的姿勢和説話的語氣。董金棠本人也不含糊,從軍訓到駕駛,從為群眾做好事到擔任小學的課外輔導員,重新把雷鋒生前的生活“過”了一遍,並且樣樣做得都很好。電影上映後,好評如潮。

  此後幾十年間,各種雷鋒題材的影視作品不斷涌現,如1979年李世璽版《雷鋒之歌》、1996年王思聖版《少年雷鋒》、1996年吳軍版《離開雷鋒的日子》、2013年胡家華版《青春雷鋒》、2013年鐘秋版《雷鋒在1959》、2013年萬思維版《雷鋒的微笑》、2010年田亮版電視劇《雷鋒》。這些影視作品用生動的影像和鮮活的細節講述雷鋒故事,將雷鋒形象嵌入了不同時期人們的腦海中,推動著不同年代的學雷鋒活動持續開展。

  在這些作品中,曾取得當年全國上座人次和票房雙料冠軍的《離開雷鋒的日子》影響最大。在影片中飾演主人公喬安山之妻的宋春麗在《〈離開雷鋒的日子〉表演隨感》中曾這樣寫道:“這幾天,無論我走到哪兒都會被人捉住聊上幾句,聊喬安山,聊這部片子,聊現實社會的真善美。甚至有一次我去自由市場買菜,菜稱好了,老闆卻堅決不收錢,原因是‘你那一大段臺詞説得太好了,説出了我們的心裏話,我也學次雷鋒’。”

  影片中,喬安山駕車救起一位被車撞傷的老人,並將老人送到醫院搶救。誰也沒有想到,老人在家人的壓力下,違心指認是喬安山撞了他。後來,撞傷老人的司機找到了,老人及其家屬的良心受到譴責,認了錯。此時,宋春麗在影片中留下了一段經典的獨白:“你們想過嗎,你們為了這點醫藥費,紅口白牙地咬住老喬不放。昨天他去了雷鋒墓,他連死的心都有;咱們都是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走到今天的。我不是為我的丈夫爭理,我想為這社會討一個公道,為雷鋒精神做一個證明。”這段獨白是在商品經濟大潮下,對人們道德的叩問,也是在社會轉型期對雷鋒精神的呼喚。影片上映後,整個社會掀起了一場關於雷鋒精神和雷鋒故事的討論,成為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一個無法忽視的社會現象。

  近些年,還出現了大量有關雷鋒的紀錄片,比如《永遠的雷鋒》《世紀雷鋒》《雷鋒在鞍鋼的423天》《雷鋒班》《我們的雷鋒》。這些紀錄片通過真實的史料和紮實的採訪,並結合大量雷鋒照片、雷鋒日記、雷鋒原聲等珍貴資料,回顧了雷鋒短暫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並聚焦雷鋒精神與現實的交匯點、共鳴點,以影像的方式回答一些重大的現實問題,證實了雷鋒精神的恒久生命力。

  舞臺藝術方面,1963年2月,瀋陽軍區抗敵話劇團在周恩來總理的建議下一週內趕出了話劇《雷鋒》,在全國率先成功把雷鋒的事跡搬上話劇舞臺。當年7月,劇組兩次來到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領導演出,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完整地觀看了演出,並與觀眾一起為演員們的精彩表演熱烈鼓掌。這部話劇在京兩個多月時間裏,共演出50多場,觀眾達7萬多人次。接著,全國各地數十個話劇院團齊上陣,排演了不同版本的話劇《雷鋒》。近幾年,話劇《雷鋒》多次復排。其中,北京一九九八國際青年藝術劇團版話劇《雷鋒》沿用了原劇本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和矛盾衝突,並在語言表達、呈現形式等方面進行了二次創作,成為一部向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獻禮的全國巡演劇目。此外,話劇《雷鋒》還衍生出京劇、越劇、川劇、評劇、豫劇、秦腔等不同版本。

  4、雷鋒的生命定格在22歲,而看著電影《雷鋒》長大的郭明義,則活成了又一個“雷鋒”

  2009年,雷鋒當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雷鋒還是10位全軍挂像英模之一。

  半個多世紀以來,一批又一批雷鋒式的先進典型不斷涌現,書寫著不同時代的雷鋒故事。1977年1月11日,時任鞍山軍分區副政委的余新元,把一個叫郭明義的小夥子送上了運兵的專列,而在1960年1月,把雷鋒送上軍列的也是這位余新元。雷鋒的生命定格在22歲,而看著電影《雷鋒》長大的郭明義,則活成了又一個“雷鋒”——他每月拿出工資收入的一半,累計資助超過300名貧困學子;20年間累計無償獻血超過6萬毫升,是他身體血液的10倍多。

  像郭明義一樣的雷鋒式人物還有很多。“辛苦我一人,方便千萬家”的水電工徐虎、被譽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嚮導”的公交車售票員李素麗、“幫助他人我快樂”的義工叢飛、把助人為樂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的“京城活雷鋒”孫茂芳……他們積小善為大善,在平凡的崗位上把普通的工作做到了極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既要學習雷鋒的精神,也要學習雷鋒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追求轉化為具體行動,體現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展現“當代雷鋒”的文藝作品層出不窮,雷鋒精神依然是當下文藝創作的重要題材。話劇《郭明義》就是以郭明義為原型創作的,先後榮獲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和文華獎優秀劇目獎。隴劇《苦樂村官》塑造了一個“酸甜苦辣都得嘗,喜怒哀樂一身擔”的村官形象,榮獲文華大獎特別獎等。

  每逢全國學雷鋒活動日,各種學雷鋒的“快閃”活動頻頻登場,説唱、街舞等時尚藝術形式,將雷鋒精神與流行文化結合,讓雷鋒成為新時代青年的精神偶像,也讓雷鋒精神以一種接地氣的方式得到傳播和傳承。

  一組數字頗有説服力:去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4.2萬多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有1.2萬多名是90後,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是95後甚至00後。不僅是醫護人員,廣大黨員幹部、公安民警、社區工作人員、新聞工作者、志願者以及方方面面的抗疫一線奮鬥者,也有很多是90後。他們也許沒有讀過《雷鋒之歌》,也許沒有看過《離開雷鋒的日子》,但在關鍵時刻,他們勇敢地站了出來,奉獻,犧牲,成為新時代雷鋒精神的踐行者。

  習近平總書記説:“雷鋒精神是永恒的。”永恒意味著從未過時,永恒也意味著歷久彌新。隨著時代的發展,雷鋒精神的內涵在不斷豐富,學雷鋒的形式也在與時俱進。經過歲月的沉澱,“雷鋒”已不僅僅是一個名字,“雷鋒精神”也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精神。雷鋒和雷鋒精神已深深紮根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成為中華民族閃亮的精神坐標和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中熠熠生輝的組成部分。

  雷鋒從未離去。

  雷鋒精神生生不息。

  (作者:余瑋,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會員、《中華兒女》雜誌首席記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