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反中亂港“教協”面臨崩潰 香港各界呼籲徹查其煽暴行為
2021-08-02 09:41:27來源:環球網編輯:鄧晨曦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藍】繼“支聯會”名存實亡、“民陣”土崩瓦解之後,另一政治組織“教協”也面臨可能崩潰的後果。該組織披著香港教師工會的外皮,10年來不斷支持反中亂港勢力,與香港近年來大大小小的政治風波關係密切。香港各界呼籲,徹底整治香港教育界的黑暴因素。

  教育局全面與之割席

  據香港《星島日報》8月1日報道,香港教育局發言人7月31日表示,“教協”自稱是一個教育專業團體,局方過去數十年讓它與其他教育專業團體一起參與討論、協調和進行一些與教育相關的工作。然而,該會近年的言論和行徑往往與教育專業不符,不但積極參與“民陣”及“支聯會”,還曾推動教師罷課、把政治滲入校園,“部分學生甚至教師受影響參與暴力及違法活動,教協並沒有發揮教育專業團體的作用,加以教導及勸止,反而推波助瀾,實在有違教育宗旨,犧牲學生福祉”。

  教育局表示,不能再視該會為教育專業團體,宣佈不會與“教協”或其代表舉行任何正式或非正式會議,也不會再就教育議題諮詢其意見;暫時不會處理該會轉介的個案或提出的關注,有關人士可直接聯絡教育局、相關學校或團體等;教育局會全面檢視轄下的諮詢組織及相關的教育團體,如有“教協”成員以該會代表身份出任委員或其他崗位,局方會考慮終止其任期、不承認其委員或成員資格、拒絕其參與有關會議或為此進入教育局的辦公大樓。

  教育局宣佈,原則上不再承認“教協”為教師舉辦的培訓課程,即日起學校不應把教師參加“教協”課程計算進入每3年150小時的專業發展活動之內;在特殊情況下,如果學校認為課程可予承認,可與教育局商討。

  仍企圖“綁架”教師“要挾”

  7月31日晚,“教協”自稱是全港最大單一行業工會,在教育界具廣泛代表性,對於教育局拒絕來往“感到失望和遺憾”,還聲稱教育局拒絕處理其轉介個案或提出的關注,“對整個教師行業是一個損失”。

  然而,香港教育界另一工會、具有4.3萬會員的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黃錦良認為,就算“教協”不被承認,也對教育界影響不大,少了它,前線教師和政府的溝通橋梁也不會斷裂,因為教師的專業培訓由教育局主導,業界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團體與教育局保持溝通。香港《東方日報》8月1日稱,“教協”企圖將數以萬計的教師綁上戰車,以為“人多勢眾”便能脅迫特區政府和中央,更證明其聲明滿紙謊言,毫無意義。有加入“教協”逾30年的校長坦言,“教協”被踢出諮詢架構,即使未來仍維持工會與壓力團體的角色,恐會逐漸失去代表性,預料出現退會潮。

  各界呼籲徹查

  “教協”全稱為“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創立於1973年,至今已有48年曆史,目前會員人數多達9.5萬人,過去5年每年收入超過3億港元,還有近億港元不動産。2012年,“教協”夥同“港獨”頭目黃之鋒牽頭的“學民思潮”,發起“反國教遊行”,更提供交通津貼,煽動誘惑教師學生罷課集會。2013年,當時身為港大法律學院副教授的戴耀廷拋出違法“佔中”,“教協”竟表示支持,更編制了相關通識教材,誘導學生參與;2014年,“教協”製作大量黃絲帶交給教師在校內派發,宣傳非法“佔中”,其後又資助車費,煽動教師帶領學生參加9月26日的非法集會。2019年“修例風波”爆發後,金鐘一帶多次發生暴力衝突,“教協”煽動及引導學界人士加入,同年6月更多次鼓動業界罷課,罔顧學生權益。2020年初,教育局明言嚴肅跟進涉及暴亂的被捕教師及相關投訴。“教協”同月宣佈成立所謂“援助基金”兼發起眾籌,狂言是“黑暴教師的強大後盾”。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認為,“教協”是工會,理應專注處理教師福利等工會事務範疇,卻長期參與政治,其最嚴重情況是被取締。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説,從教協會員的職業來看,“教協確實是教師組織”,但從它的活動性質判斷,是徹頭徹尾的政治組織,且這個政治組織之偏激,影響之惡劣,比其他反對派的政治組織有過之而無不及。民建聯表示,“教協”過去多年來的所作所為,充分顯示它是利用教育專業團體及教師工會作為包裝,實質是一個政治組織,促請特區政府依法跟進“教協”在黑暴及近年政治事件中的角色。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認為,“教協”曾是“支聯會”“民陣”成員,即使目前已經退出,但本質從未改變,是一個反中亂港團體,“如證實有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應當立即取締”。香港島各界聯合會會長蔡毅表示,“教協”長期包庇縱容“黃師”肆意煽動仇恨、荼毒青年學子,導致學生逐漸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遇事極易情緒化、走極端,社會充滿負能量。

  《東方日報》8月1日評論稱,若不是部分教師煽動和慫恿,部分學校縱容和包庇,不可能有這麼多中學生充當炮灰;“教協”對種種違法暴行不是默不作聲,就是煽動鼓勵,以破壞“一國兩制”、反中亂港為己任,自取滅亡完全是咎由自取。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