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崇信:昔年廢窯洞 如今聚寶盆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  2022-03-29 16:22:57

   “哞……”清晨,一頭頭身強體健、毛色油亮的牛犢兒“竄”出窯洞,時而追逐嬉鬧,時而悠閒吃草。

  “窯洞原來就修建在背風、向陽的地方,冬暖夏涼、乾燥舒爽。在這裡面養牛,牛既能接地氣也能活動開,不容易生病。”養殖戶梁根虎今年養了8頭牛,年底能賣1頭肥牛3隻牛犢,“最少也得收入2.5萬元。”

  這裡,是甘肅省崇信縣黃花鄉馬寨子村。崇信縣養牛傳統歷史悠久,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當地利用廢棄窯洞改造成養殖棚圈,先後在錦屏鎮平頭溝村、黃花鄉馬寨子村、黃寨鎮甘莊村等地建成7條窯洞生態養牛示範帶,累計改造窯洞1321孔、養牛5000多頭,打造了以牛文化為主題的“農耕部落”,將昔日的廢舊窯洞變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甘肅崇信:昔年廢窯洞 如今聚寶盆

  “廢舊窯洞改造成牛舍,一是改建成本低、工期短;二是節約土地資源、投資少;”黃花鄉鄉長梁志峰介紹,當地自2021年以來累計改造廢舊窯洞356孔、養殖紅牛1250頭,並配套修建了堆糞場、草料場、消毒室、防疫室等設施,同時制定了窯洞養牛技術規範,在防疫、消毒、糞污處理等方面實現了規範化、標準化。

  “廢舊窯洞,距離村民居住區較遠;養殖帶來的糞便、污水和氣味也得到有效收集、處理,莊子上的環境越來越好了。”梁根虎説。

  近年來,崇信縣始終堅持把牛産業作為富民增收、助推鄉村振興的主導産業,按照平涼市委提出的“3659”發展思路和崇信縣委“垣果川菜整縣牛”的産業佈局,全面推行鏈長制,以“産業+”模式推進牛産業規模不斷提升。

甘肅崇信:昔年廢窯洞 如今聚寶盆

  藍天白雲下,在柏樹鎮黨洼村富通養殖公司,路全龍正和技術人員正在牛棚查看、探討紅牛養殖情況。

  “我們已經建廠6年,現在牛存欄量達到500多頭、出欄300頭左右,帶動長期務工13人,牛場每年收益100多萬元。”作為産業致富帶頭人,路全龍積極帶領鄉親們一起打“牛”主意,以合作入股的方式帶動群眾發展牛産業,黨洼村村集體入股10萬元,年最低收益1萬元;引導5戶群眾每戶入股1萬元,購買基礎母牛2頭,每年戶均保底分紅1000元。“在我的養牛路上,政府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政策扶持力度也很大。”路全龍説。

甘肅崇信:昔年廢窯洞 如今聚寶盆

  從鼓勵養牛到提供技術支持再到保障銷路,為提高養牛收益,崇信縣全面推廣“國有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培育了富通、永勝等一批産業化龍頭企業,組建牛産業專業合作組織163個,修建和改擴建養畜暖棚341座,發展10頭以上養牛大戶2000多戶,走出了一條“大手牽小手”的發展路子。

  “沒想到活牛也可以抵押貸款,下一步擴大養殖規模不愁沒錢了!”近日,錦屏鎮養殖戶朱明軍樂開了花,他的合作社剛剛獲得了一筆3年期300萬元的“紅牛貸”,解決了購買基礎母牛資金短缺問題。

  在擴大紅牛養殖規模的同時,崇信縣持續加大紅牛産業扶持力度,縣財政每年列支1000萬元,從産犢補母、基礎設施配套、窯洞改造、飼草種植加工等方面重點扶持,對規模養殖場(區)按照存欄數量進行分類獎補,推出了“紅牛活體抵押貸”“紅牛超市”等模式,全面落實“小額擔保貸”“特色産業工程貸”等政策,累計發放各類扶持貸款1.5億元,進一步激發牛産業發展的活力。

  今年以來,崇信縣緊緊圍繞打造平涼紅牛核心區的目標定位,立足做大前端、做強中端、做優後端,聚力強龍頭、延鏈條、聚集群,全鏈條發展農旅融合、飼草種植、糞污處理、屠宰加工、特色餐飲等上下游産業,共確定鏈主企業6家,謀劃産業鏈項目17項,概算總投資7.49億元,牛産業産值可達到10.8億元,完成增加值4.6億元,給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錢景”。(付文 王紅剛 孫淑霞)

編輯:吳宇婷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