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萬企興萬村”行動是黨中央立足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實際、著眼民營企業特色優勢作出的重要決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組成部分,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推動力量,是促進“兩個健康”的重要抓手。
充分發掘鄉村資源優勢,推動村企要素互換、共同發展;注重引導村企(會)對接,走出一條互惠互利、富有特色的村企(會)共建共贏路子,致力做好脫貧致富“後半篇”文章……4月29日,全市“萬企興萬村”行動第一批示範項目(基地)名單正式公佈,一頭是企業發展,一頭是群眾增收,共同富裕的號角聲正吹得愈發響亮。
高位推動互利共贏
“2011年,我們公司在祁門縣歷口鎮環砂村流轉了200余畝茶園,以每畝每年補助農戶2000元,每3年遞增1%的價格,與農戶簽訂了茶園30年經營使用協議。2021年,我們對茶園基地進行改造升級,補種茶棵、桂花樹、美人蕉等,修建了步行木棧道和觀景平臺,形成了以茶為主的立體生態示範茶園。公司通過支付茶園流轉費、合作費、用工費等,帶動周邊農戶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茶園也促進了鄉村旅遊的發展,餐飲、住宿、土特産銷售都為農戶帶來了新收益。”安徽省祁門縣祁紅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説。
祁紅茶業和環砂村“結對”,以實實在在的效益驗證著村企聯姻這一共富“套餐”。
徽州區花之韻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淩煒強説:“我們公司與岩寺鎮政府簽訂了資産收益幫扶協議書,141戶脫貧戶從中受益,在參與小額信貸精準幫扶到戶合作中,公司採取‘公司+脫貧戶’的模式,36個脫貧戶以幫扶小額信用貸款資金148萬元參與入股經營,我們按照入股資金6%的年標準給予脫貧戶分紅,帶動脫貧戶增收8.88萬元。”
包括祥源祁紅歷口生態示範茶園基地、花之韻花卉蔬菜水産立體種植養殖在內,此次全市公佈“萬企興萬村”行動第一批示範項目(基地)共32個。這些示範項目(基地)涉及茶葉、中藥材、花卉苗木、農特産品深加工及生態農業旅遊等産業,他們將和鄉村“牽手”,走出一條打破瓶頸、破繭成蝶的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之路。
多方“澆灌”助力花開
“‘萬企興萬村’行動啟動以來,縣工商聯積極推動,與相關部門主動對接,紮實摸清需求、資源、産業、項目各要素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並與相關部門共同制定《村企手拉手工程 促共同發展譜新篇實施方案》,安排了35家農業企業與35個村合作共建,並確定了6個黃山市‘萬企興萬村’行動首批示範項目(基地)。”歙縣工商聯相關負責人説。
“‘萬企興萬村’行動與農行服務‘三農’的初心使命、職責任務、組織體系高度契合,農行有責任、有能力、有優勢做好‘萬企興萬村’行動金融服務。”市農行相關負責人介紹説,黃山農行通過“萬企興萬村”,大力增加了國家、省級及市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的融資規模;組建40支金融服務鄉村振興黨員先鋒隊,以惠農e貨為主要抓手,進村入戶開展金融服務;制定“加強金融服務助企紓困”10條工作舉措,支持困難行業企業渡過難關。“對於符合條件的優質下鄉企業,我們將持續提供優惠利率、優先貨款支持、線上線下綜合金融服務,通過聯企興村合力推動鄉村振興。”
(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我們將始終聚焦‘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當好‘服務員’‘招商員’‘指導員’,從産業服務指導、項目招引建設、優化發展環境等方面,力促‘萬企興萬村’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推進、取得實效。”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萬企興萬村”行動啟動以來,全市各有關部門凝聚發展共識,搭建平臺、優化環境、做好服務,不斷加大對該項行動的支持力度,推動“萬企興萬村”為鄉村振興“蓄勢添能”。
村企聯姻共向未來
我市“萬企興萬村”行動去年9月正式啟動。但實際上,2021年並不是村企聯姻的“元年”。早在2016年,我市就引導民營企業以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戶為幫扶對象,以産業扶貧、就業扶貧、公益扶貧、消費扶貧為主要幫扶途徑,組織發起了“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行動。
過去幾年,全市廣大民營經濟人士在“百企幫百村”行動中交上了一份過硬“答卷”。全市進入精準扶貧行動臺賬管理的民營企業538家、商協會25家,累計投資2.96億元,精準幫扶307個村,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村153個,惠及2.95萬貧困人口。
從“幫”到“興”,不是簡單的一個詞的改變,而是要實現從“扶上馬”到“送一程”。
“如今‘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萬企興萬村’要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在助力鄉村振興中實現自身發展與群眾增收互利共贏。”市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説。
新起點、新使命,從“百舸爭流”到“千帆盡發”,黃山市也鎖定了新目標。圍繞“打造鄉村振興新典範”目標藍圖,“十四五”期間我市將重點打造100個左右的示範項目和基地,以點上突破引領帶動全市“萬企興萬村”工作整體推進。
“百企幫百村”“萬企興萬村”,兩個具有標誌意義的行動,勾勒出黃山市在鄉村振興之路上不懈奮進的上揚曲線。隨著越來越多村企在合作的道路上共享發展成果,黃山市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也必將變為現實。(黃山日報 記者 李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