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安慶市黃梅戲保護傳承條例》(下簡稱《條例》)頒布實施新聞發佈會舉行。作為目前全國首部保護傳承黃梅戲的地方性法規,該條例將於6月1日起施行,這標誌著安慶市黃梅戲保護傳承工作將邁入法治化軌道。
加強資源普查保護聲腔劇目行頭在列
即將施行的《條例》,規定了黃梅戲的保護傳承對象,界定了政府及相關部門在黃梅戲保護傳承中的職責,加強了黃梅戲資源的普查及其保護,並就黃梅戲保護傳承基礎設施建設、黃梅戲人才保護和培養、黃梅戲劇目創作以及黃梅戲的普及和宣傳等進行規範。
《條例》第三條提到,保護傳承對象包括下列具有歷史、藝術價值的黃梅戲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相關的實物和場所等:黃梅戲聲腔音樂和曲譜,黃梅戲劇目和劇本,黃梅戲表演藝術,與黃梅戲相關的傳統習俗、藝術樣式和製作技藝等;與黃梅戲相關的行頭、砌末等實物,以及演出場地場所、建築和設施;黃梅戲創作、演出、研究、教育、普及等活動以及文物、實物、資料的徵集、收藏、展示等;黃梅戲代表性傳承人;與黃梅戲相關的其他需要保護的對象。
再芬黃梅青年團副團長、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吳美蓮表示:“《條例》既把黃梅戲劇目、劇本等列為保護對象,也把黃梅戲的相關行頭、演出場所等納入其中,同時還把其創作、演出以及代表性傳承人作為保護對象,範圍廣、層面多,必將有力推動黃梅戲的傳承與創新。”
設立“黃梅戲英才庫”支持納入課堂教學
《條例》第十條提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加強黃梅戲人才保護和培養,設立“黃梅戲英才庫”,制定相關政策予以激勵和保障。建立黃梅戲人才梯隊,接力傳承,梯次培養黃梅戲領軍人物。加大對黃梅戲編劇、作曲、導演、舞美、演奏和表演等人才培養力度。鼓勵黃梅戲表演團體、戲曲院校等機構系統培養黃梅戲人才。支持黃梅戲代表性傳承人成立工作室,實施收徒傳藝工程。
《條例》第十四條指出:文化主管部門應當與教育主管部門協商配合,組織黃梅戲表演團體進校園演出,組織學生走進劇場現場觀看。支持中小學校將黃梅戲納入課堂教學內容,支持學校建立多種類型的黃梅戲興趣小組。
“我們正在加快推動出臺《安慶市黃梅戲保護傳承條例實施辦法》,計劃設立‘黃梅戲英才庫’,將黃梅戲領軍人物、高端人才納入公益性事業單位予以保護,同時設立一定的準入門檻,讓青年演員、青年學員更有衝勁、更有奔頭。”安慶市文旅局藝術科負責人田鑫明表示。
市場化多元化發展與動漫等産業融合
《條例》第十五條指出,鼓勵形成以黃梅戲為主的産業鏈,實現黃梅戲市場化、多元化發展。鼓勵通過新媒體開設、製作欄目節目,宣傳推廣黃梅戲作品、傳播普及黃梅戲知識。鼓勵利用科技手段,加大黃梅戲與動漫、網遊、文創等産業的融合,加強黃梅戲數字化保存、展示和傳播。
《條例》第十七條指出,黃梅戲保護傳承經費主要用於:黃梅戲資源的普查、挖掘、整理、研究;黃梅戲相關資料、實物的徵集和保存;黃梅戲藝術創作生産;黃梅戲宣傳、普及和推廣;黃梅戲人才的保護和培養;黃梅戲重大活動及對外交流;黃梅戲演出、展示等場所、設施的建設和維護;中小學黃梅戲教學研學活動;黃梅戲保護傳承的其他事項。
安慶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徐炳芳表示:“《條例》的頒佈施行,為黃梅戲藝術更好地保護傳承提供法律保障、尋求政策支持,將有效促進黃梅戲藝術繁榮發展,進而提升安慶文化軟實力,擴大安慶城市影響力。”(全媒體記者汪迎慶見習記者趙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