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新安水,萬重枇杷山。”進入5月中旬,在新安江畔的黃山市歙縣“三潭枇杷”産地,當地果農迎來了最繁忙的採摘季。
莊先進是“三潭枇杷”最大産地——綿潭村村民,家裏有600多棵枇杷樹,今年每棵樹結果約15公斤。“今年是枇杷大年,産量是2021年的好幾倍。按眼下的市場行情,我家枇杷收入有望達到10萬元,是2021年的5倍左右。”莊先進開心地説,往常的枇杷大年,産量一高價格就會下降,沒想到今年不僅産量高,品質也好,每公斤均價12元左右。
今年的歙縣“三潭枇杷”量價同升,一方面得益於風調雨順的新安江小氣候,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帶來的成果。歙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説,該縣結合實施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開展“三潭枇杷”地理標誌保護工程,對果園統一進行農藥集中配送和測土配方,提升了枇杷品相和品質,拉動了價格上浮,也保護了一江清水。
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10年來,黃山市在新安江流域實行網箱退養、退捕上岸、水位線以下退耕還濕還林、河面垃圾打撈等措施,沿江所有村莊建立“生態美超市”,打造新安江優美生態廊道。結合流域傳統村落“微改造、精提升”,建設皖浙一號旅遊風景道和新安江百里大畫廊,打造“三潭枇杷”“三口柑橘”“富岱楊梅”“徽派盆景”等沿江精品果品示範區和徽派盆景小鎮,大力發展採摘遊、觀光休閒、文化體驗等文旅産業,加快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如今,新安江是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新安江(黃山段)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安徽日報 記者 吳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