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蒙洼,連片的芡實水塘鑲嵌在金色的田野,更顯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記者 龐誠 攝
連片的水塘內,芡實蓬勃生長,魚蝦正歡,身著水褲的工人忙著除草……麥收後的蒙洼,豐收的喜悅在動人的綠色間氤氳。
“從目前長勢看,今年的産量穩了,一定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期望。”站在阜陽市阜南縣老觀鄉萬畝芡實基地旁,種植大戶徐海東滿臉笑意。
徐海東不會忘記,2020年夏天的那場洪水,讓基地7000余畝芡實嚴重受災,他和合夥人蒙受了不少損失。2020年8月18日,就在這片芡實基地,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家身邊,詢問生産恢復情況,叮囑要因地制宜、搶種補種,儘量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要根據蓄洪區特點安排群眾生産生活,揚長避短。
災後補貼款第一時間到賬,從當即養下500畝魚蝦自救,到去年3月種下芡實新苗,從流轉土地擴大芡實面積,到今年謀劃建設加工基地……一年多時間,徐海東和鄉親們鼓足幹勁,芡實基地煥發新生機。
去年9月,災後第一批芡實收穫,僅鮮果一項,收入就超過1500萬元,加上後期出售的乾果,萬畝芡實收入相當可觀;今年天氣情況好,管理跟得上,芡實長勢良好,即將迎來又一個豐收季。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牢記總書記囑託,蒙洼地區因地制宜發展適應性農業,形成了水生蔬菜、生態種養、水禽養殖的“水生産業帶”,“深水魚、淺水藕、灘塗洼地植杞柳,鴨鵝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圖景在這裡徐徐鋪展。
在曹集鎮程郢村,村民李娜的小龍蝦養殖基地,每天都會聚集不少外地客商前來“討貨”。近兩年她流轉了500多畝地,每畝平均可産出小龍蝦150公斤,扣除蝦苗、人工等成本,畝收益超過3000元。
同樣是養殖小龍蝦,養殖戶郭俊在2020年受災後,探索出“稻蝦共作”生態種養模式。近段時間,他在照料好自家600畝稻田蝦的同時,還利用新技術到附近的萬畝藕塘“賺外快”。“這幾天操作無人機幫著施施肥,一天能掙上千塊。”
養殖業紅紅火火,種植業風生水起。眼下,程春柳種植的100畝秋葵正在收穫,預計畝均産量超5000公斤。“這段時間市場價高些,每公斤在8元左右。採摘期將持續到10月份,平均下來每畝收益達1.7萬元。”
人水共生,亦得民生之利。
目前,阜陽市阜南縣推廣蓮藕、芡實為主的水生蔬菜7.1萬畝、水産養殖5.5萬畝、稻蝦綜合種養5.4萬畝;發揮荒灘、荒坡飼草資源豐富優勢,蓄洪區內肉牛肉羊養殖量達20萬頭(只),創利潤1.2億元以上。
以水興業、以水富民的新路子越走越寬。蒙洼蓄洪區現有5個蓮藕、芡實等水生蔬菜種植專業村,4個稻蝦(漁)種養專業村,3個鴨鵝養殖專業村,3個杞柳種植專業村,其中劉店村憑藉柳編産業入選全國鄉村特色産業億元村。
淮河安瀾,群眾安樂。蒙洼新一輪的發展號角已吹響:阜陽市阜南縣編制了《蒙洼蓄洪區適應性農業産業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年)》,王家壩鎮、曹集鎮、老觀鄉、郜臺鄉等鄉鎮制定了發展適應性農業實施方案,目前正在分年度、分項目、分主體強力推進。可以預見,隨著美好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當地群眾的腰包會越來越鼓、生活也會愈發有滋味。(阜陽日報 記者 張凱培)